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丁泰《登奎山》望到哪里

  张所昆

  沙浦山无数,从高纵目看。
  一拳称砥柱,千古障狂澜。
  人与星相聚,天随海共宽。
  登临莫长啸,足底有龙蟠。

  上面这首名曰《登奎山》的诗,摘自光绪《日照县志》“艺文志”,现今日照市一些文献典籍中都有收录。
  作者丁泰(1628~1680),日照涛雒人,1658年(顺治十五年)中进士,继而步入仕途。清政府因郑成功据台抗清,严令海禁。沿海渔民不能下海捕鱼,生活困难。他上疏朝廷陈说弊端,使山东、江苏海运开禁,沿海百姓生活得以保障。不言而喻,丁泰对日照和赣榆两地沿海的地理环境,自是无比熟悉。
  奎山,亦称聚奎山,位于日照市区南5公里,海拔250米,东濒大海,西携傅疃河水,北与丝山、河山遥对,南与日照前三岛中的平山岛相望。因其周围较为开阔平坦,奎山一峰独秀,拔地而起,故又名“孤奎山”。几经修撰的《日照县志》一致推之为“一县文峰”。旧时候,“聚奎耸翠”还被列为“照邑十景”之一。
  丁泰遗篇《登奎山》可谓给奎山镀了金。当代有人夸赞它“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极为壮观的山水画长卷!”有人称誉它“是一首绝妙的颂诗!”还有人兴叹它有“杜诗风味”……《登奎山》描绘的对象,多少年来世人莫不以为是指奎山及其附近的事物,但却又道不出或者说不准具体所指,因而对该诗的赏析都不免显得粗略、抽象和模糊,甚至不能自圆其说。
  笔者品读《登奎山》,有着与众不同的感受和理解。窃以为,该诗的意境与奎山一带景物明显不符。地方居民都知道,奎山距离海边尚有好几里路,丁泰此诗问世仅有三百多年的时间,这期间奎山相对于海岸线的位置,并无很大变化。而诗中出现了“狂澜”“海”“龙”等一些和大海有关的字眼,这与奎山显然扯不上关系。缘由于此,笔者认为:丁泰虽然是登奎山,但他描写的景物却并非奎山当地或近地,而是视野中的远方某地。———是哪里呢?请听笔者慢慢分析道来。
  丁诗首句便是“沙浦山无数”。笔者认为,“沙浦”二字不是虚指,而是实指,它指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地方。搞清“沙浦”在哪里,这是首要和关键的问题。若是不能对“沙浦”准确定位,就不知道作者瞭望到了何处,因而也就无法把握和欣赏通篇诗句。
  笔者查阅过不少相关的书籍资料,一直未发现可靠的、明确的“沙浦”解答。早前我市曾有学者撰文称:“沙浦,古郡名,在城东,今海曲园以北一带”。笔者对这一论断不敢苟同,因为海曲园及其附近是一片平地,并非“山无数”呀。再者,光绪《日照县志》在卷首“修志凡例”中,称“古迹最忌附会……县古迹旧有沙浦郡、石河县二条,已删之。”这分明已经告诉读者,日照县地盘上从来没有“沙浦郡”地名。另外,有一本早年出版的《咏鲁诗选注》(山东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主编),书中将丁诗“沙浦”宽泛注释为“海边沙岸”。1985年,我市当时有一家刊物摘引发表后,引起了很大反响,有人惊奇,还有人仍抱着“沙浦郡”旧说不放而予以反对。笔者倒是感觉“海边沙岸”这个注释有些意思,遗憾的是,它却并没有道明是何处的海边和怎样的沙岸。
  “沙浦”究竟该怎样解释?它位于何处?笔者经过理论探索和实地考察,自感理出一些眉目,下面说与诸君一听。
  先说“沙浦”之“沙”。它并非是指日照海岸线上通常的沙滩,而是指一处特别的沙地。大多数读者朋友也许并不知晓,现今岚山与赣榆界河绣针河的入海口,数百年来一直是远近闻名的沙洲,这里淤积着大面积平缓的河沙,此地带现被辟为“荻水湿地公园”“多岛海风景区”,河沙资源早已纳入了当地政府的保护。笔者大胆推断:“沙浦”之“沙”正是绣针河入海形成的沙地!旧时地方文献中出现“沙洲”“平沙”等字眼,指的应该都是这里。比如,光绪《日照县志》“海口”云:“……岚山头口,沙洲汇处,可通商舟,东近车牛山……”再比如,清朝日照学者丁恺曾《游丝山》诗曰:“盘道梯云上,峦光入座暝。平沙一线白,双屐万山青。”又再,清朝《增修赣榆县志》载有康熙年间知县俞廷瑞《阿夜烟云》诗一首,开头四句是“阿夜平沙畔,潮痕带远村。山容朝雾失,树色暮云昏。”
  再说“沙浦”之“浦”。《新华字典》对“浦”字释义: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且说俞廷瑞《阿夜烟云》“阿夜平沙畔”之“畔”字,它与“浦”字都有“水边”之意,那么,“(平)沙畔”与“沙浦”意思也就相近,因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阿夜平沙畔”意即“阿夜(阿掖?)山位于沙浦”。“百度汉语”对“沙浦”的注释是:沙洲或沙滩边。如此说来,将绣针河入海口沙洲附近的陆地(自当包括岚山头一带)称为“沙浦”,并不为过。
  “沙浦”这一称呼,颇具江淮韵味。特别是其中的“浦”字,在日照市传统地域内绝对是个生僻字,可以说见不到有什么用例,倒是在连云港市的地名中常见,比如“新浦”“板浦”“浦南”等。清朝前期岚山绣针河入海口地方为什么会冒出“沙浦”叫法?笔者分析认为———
  日照与赣榆毗邻,历史上两地有些渊源。据两地县志反映,岚山头这一带在明朝属于赣榆县,在清朝前期也还是如此,后来不知具体何时划入了日照县。按照传统观念,赣榆县属于江淮地域,岚山头语言文化不免会夹杂一些江淮特色。故此,清朝前期及更早时候,岚山头一带出现“沙浦”名称,也属正常。可以想象,再到后来,“沙浦”这个有点“异类”的称呼慢慢就被淡化直至灭失了。
  既得山多,又得靠海,如此特别之地,站在奎山顶上的视野范围内,可以说唯有岚山头一带,因为其它海边地方都谈不上“山无数”,而岚山头地方大大小小的山,可真是不少!方志记载或现实存在的山名就有阿夜山(阿掖山?)、栏头山、岚山、笔山、鳌头山、凤凰山和砚台山等,海中还有一些岛礁。
  奎山距离岚山头约有40公里,站在奎山顶上遥望岚山头,言说“从高纵目看”恰如其分。有道是“登高望远天地阔”,如果仅是观看奎山附近的风光,又何须“从高纵目”呢?再说,丁泰登上奎山,那时候不存在高大建筑物遮挡视线,往南能一眼望到岚山头海滨,也在情理之中。其实,奎山可谓是古时日照县城东南隅的一座瞭望台。清杨九锡也有一首《登奎山》诗作,其中有“遥瞻蓬岛三山出,俯挹瀛洲万派潮”两句,透露的也是置身奎山顶峰极目远望之情形。“前三岛”这个广为人知的称呼,大概就是以奎山的视角而取名的。现如今在奎山顶部尚有一处明朝的半拉子工程———“九级楼台”遗址,传说这个楼台筑成后,站在上面可以眺望苏杭风光呢。
  以上通过对“沙浦山无数,从高纵目看”的解读,笔者判断:丁泰观望的对象应该就是岚山头一带。这儿山海相连,水天一色,与丁泰整首诗的意境正相吻合。那么,作者具体看到或想到了什么呢?请续读第三四句“一拳称砥柱,千古障狂澜”———读罢这10个字,笔者一下子便联想到“海上碑”!(未完待续)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副刊·人文】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丁泰《登奎山》望到哪里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