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一个“齐鲁样板”的成长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报记者 史树梅 通讯员 卢立平
  绿色的水库、秧苗,灰色的智能大棚,彩色的花海、滑道……机器夜以继日的轰鸣中,龙门崮田园综合体项目正从图纸上加紧落地。
  2017年,“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打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又一通道。
  山高路远沟壑深。地处东港区最西北端的龙门崮田园综合体所在地,系东港、五莲、莒县三区县接合部,龙门崮山系绵延数十公里,东港区一半的省市定贫困村坐落于此。
  一年前,一支支建设队伍开进大山,打破了贫困山村几百年的宁静。
  一张图纸,摊在桌子上,村民们好奇,更充满希望。邢阳却瞅着焦心。身为东港农业发展集团总经理的他,拿着笔,紧缩眉头,不时圈画着,“眼看着一年又快过去了,一方面要保证工程质量,一方面要加快工程进度,压力山大。”
  而在东港农业发展集团董事长徐东波看来,“这无疑是一个事关乡村未来的‘破题大考’,市委、市政府寄予厚望,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带着重托的村民充满期盼,决不能考砸了!”

标杆 在一土一木的勾勒中塑就
  占地45平方公里,辐射三庄镇12个村、4396户,投资30亿元,项目启动当年就被入选山东农业综合开发创新试点项目,且是日照市唯一———捧着这份田园综合体规划书,无论是专家评委还是每一位项目实施者,无不感受到一个样板的厚重。
  这绝不是一些现代产业在此的简单复制粘贴。在不少村民对“山窝窝里能搞出什么大名堂”的质疑声中,该项目从一开始就定位“高大上”。
  正如东港区委书记王世波所说:“西部山区就是一块干净的绿色画布,防止乱上项目随意涂鸦,动一草一木一房都要深思熟虑,决不能把发展的遗憾留给子孙后代。”
  从规划开始,整个项目就始终把生态放在第一位。上海建工、深圳北林苑、北京九鼎辉煌旅游规划设计公司等设计团队加盟,一次次地勘察现场,一次次编制设计规划,一次次评审论证修改,力求每一步都坚持立足长远、科学落笔———就是要项目经受住时间考验,成为惠及群众、泽被子孙的精品工程。
  跳出一村一隅的局限,在大格局的视角下,田园综合体综合服务区、黄桃产业融合示范区、龙门崮田园社区、循环农业示范区、田园农旅乐享区、乡村度假区、休闲农业发展区等七大功能区缓缓在这片山山水水中铺陈开来。38个重点项目,既立足于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又着力凸显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鲜明特色,承载着惠民富民重任。
  循环农业、立体种植、三产融合、互联网+,彰显项目特色的关键词,折射的是田园综合体在建设发展中的高质量成色。
  实时测土、水肥一体化智能供给、物联网全程操控……众多科学技术加身,占地10200平方米的农业科普馆,管理仅需 1人,提高的不仅是劳动效率,更是科技生产水平。
  而对于刚刚完成实施方案的综合体循环农业扶贫蛋鸡养殖智慧小区项目来说,东港农业发展集团似乎做了一个赔本的买卖:花大价钱从养殖户手中将原有的养殖大棚盘过来,然后雇人拆掉。而在邢阳看来,这笔账划得来:新上全自动化料线、全自动化蛋线、智慧数据管控技术等一流的配套设施和末端鸡粪烘干、还田循环利用设备,不仅仅降低了成本,更引领了农村养殖业向技术高端迈进。
  “眼界决定境界,境界决定水平,格局决定结局。”龙门崮田园综合体正用项目开发建设的旅程践行这一辩证。

活力 在“四梁八柱”的搭建中四射
  穿行于龙门崮田园综合体七大功能分区,产业项目如火如荼地推进,安置区建设加紧施工,建成运营的产业模块也在不断探索提升,千万种忙碌,同一种姿态,为广袤的田野注入生机和能量,让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一步步照进现实。
  建设田园综合体,关键在“综合性”。集农业旅游、文化休闲、养生度假、户外运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探索“农业+文化”“农业+旅游”“农业+小镇”模式,龙门崮田园综合体融合多种业态,在农业商业化、文旅产业多样化、居住方式创新化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探索。
  农业是基础,这里农业资源丰富,最为外人津津乐道的还是黄桃。黄桃之乡的称号已声名远扬。据统计,2018年,三庄镇沿山海路规模化发展黄桃累计超过533公顷,力争用3年时间,黄桃发展规模达到2000公顷以上。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围绕“黄桃”做文章,在龙门崮田园综合区内,桃文化博览园、黄桃生态园、桃艺部落、黄桃节等“黄桃+”产业体系正在隆起,形成从种植、销售,到深加工、衍生品制造一二三产融合的“黄桃+”全产业链,不仅带动整个区域的脱贫致富,培育起“龙门崮”农业知名品牌,还吸引了各行业人才扎根乡村,盘活了乡村人气与活力。
  黄桃产业风生水起,区域内由东港农业发展集团承建的日照市最大的光伏电站——— 东港区三庄镇90兆瓦集中式农光互补扶贫电站项目效益可观。项目回馈的是,全区141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近千元的稳定收益。
  “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出发点就是带动农民发展,让农民真正受益。因此,我们整个项目推进过程,也是宣传群众、引导群众的过程,一方面让群众参与其中支持项目发展,一方面解放群众思想,让他们看到希望。”邢阳说,农民视土地为生命,这种托付使命重大,作为国有企业必须向人民交出满意答卷,让农民看到田野新的希望。
  位于园区核心区域的龙门崮景区,伴随着综合体的建设,在全面升级中焕发生机。刚刚投入使用的华美达酒店,激情一夏的水上乐园,好玩的彩虹滑梯,景区仅7—8月两个月就吸引游客73000人次、实现收入285万元,也让沉寂的山乡“活”起来、“动”起来。而景区内,正在谋划的徒步行,以及正在打造的廉政教育基地,将带动更多人走进大山,见证这里发生的变化。
  沿着改造新建的20余公里园区道路转一转,花垛子水库波光粼粼,体现农事风格的农耕文化记忆馆建筑外墙精装完成,包含蛋鸡养殖区、黄烟种植区、果蔬区以及茶叶种植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在快速推进中,田园综合体展示中心主体已完工……目前,龙门崮田园综合体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7.5亿元,各个发展配套产业项目都在发力奔跑。
  “我们所有的项目都在渗透一个理念,就是体现三产的融合。”东港农发集团项目负责人崔恩伟举例说明,在扶贫蛋鸡养殖项目上,他们一产主要是蛋鸡养殖、果蔬生产;二产做蛋液加工;三产是禽蛋文化主题乐园工业旅游。三产联动、互为补充,挖掘项目延伸价值。

富民 在沾满泥土的脚步下践行
  项目尚在建设中,可村民们就已经开始“见钱”了:上崮后村46位村民将土地流转给田园综合体项目后,不但每年能收到人均1920元的土地流转费,还能分享6万元/年的游客服务中心项目红利和5.9万元/年停车场扶贫协议租金。
  项目在加快推进,山乡更多的变化在悄然发生:原本三面环山、交通闭塞的“省级贫困村”——— 上崮后村,唯一进村的山路硬化、拓宽了,河沟治理了,老房子改造成了农家乐,还建起了游客服务中心,引来了潍坊、青岛等周边城市游客……
  不只如此,山下安置区———田园社区也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陆续将上下崮后、上卜落崮等村910户村民实施异地统一安置,彻底改变居民落后破旧的居住条件。离此不远,就是由东港农业发展集团改造提升的一处希望小学。
  而就在20天前的两次暴风雨中,东港农业发展集团专门用车把这些居住在山上的老人全部转移到了山下的安全地带。正如一位员工坦言:“在创新经营争取经济效益的同时,我们眼里更多的是社会责任。”
  项目落地带给农民的远不止这些。该项目始终把富村富民摆在突出位置,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运营、业态培育过程中,通过土地流转、村集体资源入股等方式,引导鼓励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劳务合作社,努力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共同体,让农民有多种渠道就业、多种方式创业。
  年可生产优质鸡蛋9000吨,优质有机肥50000吨,预计年净利润600万元以上———主要由各级扶贫资金投资建设的循环农业扶贫蛋鸡养殖智慧小区项目,建成后拟引入外资企业正大集团,采取技术托管、“三定”原则,即原料定价、产量定量、产品定价的方式进行合作生产经营,保证扶贫资金使用安全和收益稳定。
  随着一个个项目的落地成景,虹吸效应和对周边区域发展的拉动作用也将日益凸显。据估算,未来,该区域内约60%的人口都可以从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中找到就业机会,同时不断吸引技术、知识型青年返乡创业。
  山乡在变,人也在变。“撂荒的土地全部流转给公司租赁经营,所有村民参股,村里成立劳务合作社,有劳动能力的就近输送到产业项目上挣钱。”上崮后村一位村干部一谈起今后的打算就收不住话匣子。
  由不认识黄桃种植到逐步认识、踊跃种植,战家沟黄桃基地探索了一条由“支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引领带动当地农民人人有活干、家家能致富,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并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园工作。
  随着新项目、新理念的输入,祖祖辈辈生活在山里的人们,心里前所未有的敞亮。
  “实现乡村振兴,打造齐鲁样板,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面对规划图、施工图,徐东波的话,声音虽轻,但却戳在了每一位建设者的心里。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专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个“齐鲁样板”的成长记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