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传统“过门笺”焕发时代新风采
——阎庄镇“非遗工坊”搭建保护与传承平台
  

本报记者 刘江雪 通讯员 刘冠男
  今年6月起,莒县阎庄镇大柏林村的文化大院悄然改变了模样,一排排放大版过门笺壁饰下,一间挂着“非遗工坊”牌匾静伫大院北侧,房间里,一幅幅工艺精美、寓意深刻的过门笺和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剪纸作品陈列其间。
  “对于过门笺,大柏林村有着近百年的制作历史,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创新这项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依托该村的丰厚优势基础,打造‘非遗工坊’,将其作为展示、交流、研学过门笺和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窗口’。”阎庄镇党委书记宋旭雷告诉记者。
  在“非遗工坊”中,记者看到,匠人用来凿刻过门笺的各种器具一应俱全,在这里,不仅有过门笺的制作传承人现场展示制作过程,游客也可以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体验过门笺的制作乐趣。
  “现在非遗工坊的作品已经达到100多件,其中不乏过门笺和剪纸爱好者的学习作品。”大柏林村党支部书记史万新向记者介绍,虽然如今的过门笺已经可以用机器代替制作,但是许多传统的老手艺人都会挤出时间拿起刀具和木槌,手工制作出一幅幅精美的工艺品,对他们来讲,这是习惯,更是传承。
  在“非遗工坊”的运营方面,该镇突出“非遗工坊+传承人”模式。在大柏林村,众多对过门笺和剪纸有着深刻情结的匠人们看来,“非遗工坊”的建立,开启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传统民俗文化、学习手工制作工艺的新篇章:“很多学生过来学习,也有学校组织来集体研学,还有外地来拍纪录片,这让我们非常自豪,也很欣慰,乡村记忆和民俗文化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
  信心有了、干劲足了,这些已经将手艺融入血脉的匠人更是将“非遗工坊”当做自己的工作室,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展示技艺、指导新人。
  同时,该村还采取“非遗工坊+合作社”模式,将2013年成立的剪纸合作社再打造、再深化,在致力研究过门笺文化、提高技术水平、拓展造型领域的同时,探索实现非遗项目生产性经营,以更能代表现代主义发展观的过门笺,开拓经济市场。
  与“非遗工坊”相邻的房间,是这个村刚刚建成的“民俗博物馆”,展厅里摆放着小人书、粮票、木头做的农具、蓑衣、老式条凳、纺线车、老茶壶等各式各样的老物件。
  “沿着这条青年街,我们有最传统的古玩、磨坊、油坊、铁器、木匠,这是我们纯天然、最传统的优势。”史万新向记者介绍,在他的计划里,民俗一条街正在按部就班地打造中,这个村正在建设的非遗博物馆也将在11月份竣工。
  近年来,阎庄镇充分挖掘以过门笺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不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多方探索和尝试,目的在于将过门笺等传统文化产品的精髓要素集中转变为适合新时代的文化产品,推广出去,变成为更多人接受的艺术品,最终实现乡村振兴。”宋旭雷告诉记者。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县域新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传统“过门笺”焕发时代新风采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