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规模经营土地加快乡村振兴,库山乡土地流转——
“转”出农村好光景
  

本报通讯员 王哲 刘平成
  走进莒县库山乡解家河村,新建的水泥路面直通家家户户;村民家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平整开阔的广场上,一面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墙引人注目……一幅清新美丽的新农村画卷尽收眼底。
  “道路更宽敞了!村子更漂亮了!环境更整洁了!”乡亲们为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成效频频点赞。
  “土地活、全盘活,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的基础是土地,我们把土地流转、集中、再流转与整治、挖潜、规模经营紧密结合、统筹推进,做活土地大文章,整出了发展空间,治出了美丽环境,改出了蓬勃发展的乡村新风貌。”库山乡党委书记柴松波说。近年来,库山乡用足用活土地政策,推动土地集中流转,实施“乡村再造”工程,土地综合整治、整村易地搬迁和土地增减挂钩全面推进,并在土地集中流转基础上大力发展中药材、黄烟、桑茧等特色农业,建立了以合作社为主体的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成为国家级中药材生产基地、山东省最大的优质中药材集散地。
  
精准施策推动大流转大整治
  “库山乡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多,占青壮劳力的40%以上,半数以上的农户因老人年迈体衰难以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作任务,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农田撂荒抛荒。”谈起过去库山乡土地效益低、碎片化的现状,担任乡经管站长的孙延科说。
  为了让老百姓挪出穷窝,搬进新房,库山乡下了苦功夫。工作人员走村串巷逐户进行统计,挨家挨户上门征求意见,了解群众真实意愿,做细做实基础工作。
  “摸底后,我们发现很多村庄多年未进行规划,村子小、乱、落后,房屋低矮,道路泥泞,‘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现象普遍存在。”乡长于万兵说。随后,库山乡党委、政府组织召开乡、村两级全体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公开宣讲政策、公开评议对象、公示评议结果,把知情权、评议权、监督权交给群众,在搬迁对象识别上下足“绣花”功夫,最终确定把小库山、大福照和大库山三个省定扶贫重点村,整村搬迁至乡驻地。
  “村党支部牵头,俺们就没啥顾虑了。虽然有点不舍,但我们相信党委、政府。随着周边产业的发展,村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大福照村村民宋宜民说。在搬迁过程中,库山乡坚持公平公正,让利于民。成立30人评估小组,坚持一把尺子卡到底,对项目区内房屋结构、性质面积、树木种类规格等地上附属物,统一摸底丈量登记,并通过“四议两公开”等形式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最大限度满足群众要求。
  
联动推进实现土地集中与挖潜
  就在前不久,马克江家里的0.2公顷地还是一片高低不平、肥力贫瘠的“低产田”,现如今,荒坡整理成了良田———田成方、管成网、路相通,农田建设格局已成雏形。
  “孬田”怎么就变成了“良田”?
  库山乡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结合各村实际,探索“土地整治+精准扶贫”“土地整治+乡村底蕴”“土地整治+山水林田湖草”三种模式,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造荒山荒滩、中低产田,改良土壤,建成集中连片、高质量、高标准基本农田。
  项目的实施解决了地形复杂、耕地细碎化和田坎系数大等问题,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达到了集中连片的整治效果,为规模化发展中药材、黄烟、果蔬等特色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50平方米新房,三室两厅一厨一卫,太阳能热水器、煤气灶、抽水马桶等一应俱全。尽管家具旧了一点,但整体干净整洁,这是小库山村董振永的新家。曾经的小库山村土地贫瘠,水源短缺,人居条件差,农业基础薄弱,属于典型的产业空白村。对众多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来说,走出大山是他们最大的愿望。
  整村搬迁后,村民们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喝雨水走山路的历史。库山乡先后投资1.9亿元,对小库山、大福照和大库山实施整村搬迁,涉及964户、约2300口人,建设青年二层安置房801套,老年房144套,圆了贫困村老百姓几代人都没有实现的住楼梦。村民搬迁后,对原村旧址进行拆迁,对腾出的土地进行整理复垦,有效增加耕地面积。
  库山乡还大力实施土地增减挂钩。探索把增减挂钩工作与乡村建设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增加村集体收入相结合、与农村宅基地专项清理整治相结合,经过充分论证,选择地处乡村接合部、班子强、有强烈发展愿望的万家山、大福照、崖下、马家官庄4个村为试点,组织219名党员干部实行包人包户,做好具体工作,现场有了“主心骨”,激发了群众“推倒残破旧房子、腾出良田兴产业”的积极性,完成拆旧房屋5453间,涉及1183户3645人,新增48公顷建设用地指标,价值1.8亿元。
  
统筹整合规模化经营效应凸显
  走进库山乡中药材基地,装满丹参、黄芩的车辆,带着丰收的喜悦来来往往。自农历十月开始,库山乡2300余公顷中药材丹参、黄芩陆续进入收获期。各路商贩蜂拥而至,田间地头、农舍院落“变身”蔚为壮观的中药材收购交易和分拣加工的“主阵地”,成为药材之乡的一道独特风景。
  分拣、打包、装车……大库山村民马德才忙得不亦乐乎。他在搞好中药材运销生意的同时,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在自家一小块地里育上了中药材丹参苗子,预计明年春天,仅苗种销售收入一项将达1.8万元。
  双泉村现有196户,600口人,该村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用,由党员干部挑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成立了中药材、黄烟、桑蚕三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把全村群众统一纳入合作社。合作社的成立,让过去零星分散的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实现了统一规划种植、统一生产经营、统一采收销售、统一收益分红的“四统一”模式,2018年,全村亩均收入5000元以上,村集体增收18万元,同比降低生产成本60%,亩均增收800元。
  工商资本注入合作社,小农户成“大股东”。以龙泉峪村为样本,实施“工商资本+合作社”模式运营。该村与莒县志强石业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成立种植合作社、农民工协会,并与企业签订兜底协议,企业控股80%,村集体与村民占股20%,整村流转土地和荒山153公顷栽植桃树。以三年(盛果期)为界,盛果期前,企业每年给村集体30万元进行效益兜底;盛果期后,村民、村集体与企业按比例进行分红。
  “山上这些桃树可是俺们的长期‘饭票’!”村民万之军说,除了分红,一年下来,光在桃园干零活年收入就到了2万多元。村民身份转变为企业股东和雇工,龙泉峪村企业与农户成立合作社的种植模式,通过走工商资本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路子,既解决传统农业中资金不足、品种不良和产品出口不畅的问题,又增加了村民收入,流转前亩均收入900余元,现在最高亩收入达到过去的近六倍。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2 版:区域·莒县】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转”出农村好光景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