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为民筑城
——东港区城中村改造纪实
  

本报记者 史树梅 通讯员 卢立平
  这个冬天,东港区格外热闹:许家楼村村民乔迁新居,南王家村村民开始布置新家,湖西头村村民拿到楼房钥匙,海曲新村三区分了房子……
  经过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等待,在破旧平房里“憋屈”了几十年的老城区人迎来了幸福时刻。
  东港区自2016年开始,实施城中村改造“三年攻坚、五年收官”工程,累计对51个村居进行了拆迁改造,新开工建设安置楼房54849套,其中19659套安置楼房已交付使用,剩余35190套安置楼房正在建设。
  而从“蜗居”到“安居”,对于拆迁安置户和参与城中村改造工程的党员干部来说,这一切来得并不轻松。
  面对拆迁难、安置难、配套难,东港区发扬钉钉子精神,排除万难,将群众的安居梦一点点照进现实。

拆掉了旧房
  更化开了“心结”
  东港区的城中村改造工作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
  “从最初的村庄自改,到后来的村企合作,改的都是情况简单、拆迁回报率高的村。”东港区住建局局长李芳叶说,剩下的大都是“老大难”,这也是2016年以来东港区“三年攻坚、五年收官”的重头。
  是重头,也是硬骨头。
  区政府广场南片区,地处老城区的最核心地带,光拆迁启动仪式就搞了4次,可硬是没有破题。“这里既有部门单位,又有企业,有的企业甚至已经破产,房屋历史沿革久远、新老建筑混杂、建筑结构各异、权属界线不清,每一处房屋都有遗留问题,都有疑难杂症。”日照街道党工委书记尹相村说。
  情况复杂的不止这里。许家楼村,2011年就开始实施拆迁。因为村企合作出现波折,党员群众意见大,部分村民任凭工作组磨破了嘴皮子就是不签字。僵持之下,该村整个拆迁工作一拖就是几年。
  解决民生问题,最重要的不是财力。化开百姓心中的疙瘩,靠得是好的作风,是不断增强的为民服务本领。日照街道不惜动用各社区党员干部的社会关系,打开工作缺口。白天找不到、晚上找;拆迁对象家里找不到,亲友家里找;当面找不到,电话里找。
  因为和兴海社区一工作难点户沾亲带故,古城社区党支部书记许传会受命上门。“开始说话还客气,没想到一提拆迁,人家打开门,直接把我踹了出去。”“做群众工作哪有一帆风顺的,有时候脸皮子该厚就得厚。”
  啃硬骨头,既讲原则,又勇于担当,东港区在千方百计做群众动迁工作中总结出一套工作经验:尊重历史、面对现状、公平合理、让利于民。
  租房难,该区在一些城中村建起了安居驿站、过渡安置区,配套完善了相关设施,老年人不用费周折就能直接安顿临时生活;
  融资难,该区吸收村庄自拆和村企合作经验教训,创新采取了政府购买服务、“国企+”等多元化的举措,增强政府兜底拆迁安置能力;
  许家楼村村民对拆迁改造有顾虑,该区转变思路,拿出村集体土地先安置、后拆迁。设备进场了,楼房起底了,村民放心了,僵局被打破,历史遗留问题迎刃而解……
  唯实求真,精准发力,拆迁工作势如破竹,三年时间完成拆迁51个村居,涉及2.36万户、7.3万口人。

安居工程
  更安的是民心
  小寒过后,天更冷了,但东港的广大拆迁安置户心里却格外热乎。
  走进秦楼街道冯家沟社区,一派和谐安定。这个由新东港控股集团承建的安置区,公园、绿地、停车场一应俱全,还配备了幼儿园、商场超市。
  从拆迁前的老房子,到如今的三室两厅新楼房,在安置区过渡房“漂”了5年的秦洪崖和老伴脸上难掩心头的喜悦,“今年,我们就能在新房子里过年、招待客人了。”
  获得感、幸福感与踏实感紧密相连。对于在东港区负责拆迁安置工作的党员干部来说,民生工程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治理工程。
  王万会,从村党支部书记到秦楼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一直分管城中村改造工作。“要是办事不透明、裁量权行使任性,大闹大给,小闹小给,不闹不给,拆迁安置也就成了少数人嘴里的‘唐僧肉’。”
  安置补偿方案拟定、房屋评估认定确定全部由参加拆迁居民民主议定,安置房分配全程透明操作,没有了寻租空间,只讲一个“公”字,在村情和人们诉求复杂的形势下,安置工作顺顺当当。
  “好事办好,依法依规,公平公开。对居民来说,城中村改造既是一次自我教育的过程,更是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过程。”东港区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魏春玉感慨道。
  秦楼街道荷疃安置区在规划设计时,村里和承建方就主动吸收居民的建议,根据商业发展需要,设置商业内街,将商业开发集中,既保持了纯住宅的品质,又保持了商业开发的集约型。
  让群众全程参与拆迁改造。就地安置、异地安置、集中安置、货币安置等灵活的安置选项,水电暖俱全的安置楼建设标配,物业提前介入的后期管理模式……群众的诉求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根据群众意愿,围绕城中村搬迁改造,东港区在主城区配套新建、改建、扩建中小学14处,规划、新建社区服务中心16处。拆出的好多商业黄金地段被建成了街心公园、文化广场绿地。
  于2017年1月实现回迁的日照街道沙墩村,居民出入、办事享受着最前卫的“智慧生活”:不但在全市建成首个村级消防站,实现了860个探头无死角监控、人脸识别门禁,还实行了“智慧警务”“智慧物业”“智慧云章”“智慧党建”……
  而在村、居民和企业等各方的严格要求下,一车车不符合标准的建筑材料被挡在了施工场地之外,一个个施工标准被严格要求和执行,新村安置区、新合村安置区、滕家村安置区荣获“山东省优质结构工程”;秦家楼安置区项目荣获国家级“2019第二届‘优路杯’全国BIM大赛工民建综合组金奖”。

是民生工程
  更是未来工程
  1月3日,拿到了安置楼房的钥匙,前大洼村村民王昭君又找上了村党支部书记秦玉山。“不能闲在家里吃老本,帮着找个活吧。”“沿街很快就搞起来了,到时候我可以给你联系租个门头,不比你到处打工挣得少。”
  在东港,城中村拆迁改造并没有随着安置回迁的完成而停止。这无疑更让居民们对以后的好日子有了更多的希望和期盼。盯住了东港区“产城融合、以产兴城”的目标,抓出了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个亮点。
  根据发展诉求和需要上产业——— 城南片区在建设中配套了酒店,七里片区规划了商业街,前大洼村签订了人才公寓项目……在改造过程中,东港区根据各街道实际情况预留一定比例的沿街商业作为村集体及搬迁户的后续收入,给村集体留下一笔永久的“活钱”。
  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建设安置房的同时发展商业产业,是秦楼街道在进行大规模城中村拆迁改造时普遍具备的规划意识。2012年、2017年分批次回迁的海曲东路社区,在建设中预留了将近16000平方米的商业街区,划分标段,优先让村民租赁,发展沿街商铺涉及餐饮、维修、小作坊等,带动村民收入。冯家沟村则不仅拿出46.7万平方米腾空土地落地海天新城、国丰壹号院等大项目,还建设了2.4万平方米的沿街和2万平方米的写字楼,用于为村民和村集体储备产业。
  而正在快速推进中的区政府广场南片区项目,将在改变片区整体面貌的同时,建成既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又充满现代时尚气息的人文休闲街区,集商业、文化、居住于一体的日照城市“副中心”、海曲科技文化中心,再造一个有活力、有温度的老城活力区。
  意义更为深远的是,通过城中村改造,仅东港区就新增可利用土地533万余平方米,不仅让城市产业、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同时新上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旅游项目和现代服务业项目。
  坚持边拆迁边规划边发展,随着中央活力区开发建设、区政府海曲文化广场等高端载体继续优化,万达、沪港中心、福瑞大厦等商务特色楼宇陆续建成,东港区城市功能将大大提升,现代商务、科技、文创、金融等产业将加速集聚。
  拆出空间、迁出未来,产业结构优化、产城融合深化。告别城中村,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区,将融入日照现代化滨海城市的万家灯火。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2 版:区域·东港】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为民筑城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