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引入龙头企业,建起专业合作社,打造花卉产业基地,东港区“花海”中觅商机带动村民发家致富—
一株杜鹃“映红”山村富民路
图片

  全媒体记者 史树梅 通讯员 卢立平 相姝
  金秋时节,位于东港区西湖镇西北的山场,一片墨绿。上千亩的杜鹃基地内,九仙山映山红苗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于合英正带着几位工人搬运刚刚从南湖镇苗农手中回购的杜鹃幼苗。
  “枝繁叶茂的适合荒山绿化,树形矮小的适合做年宵花,树冠较大的可以用来造型变成盆景,好的一盆能卖到上万元……”一捆捆不起眼的杜鹃幼苗,在于合英眼里成了宝贝,经过一番打理后,就能身价倍增。
  今年50多岁的于合英跑过物流、干过生意,2008年开始从事杜鹃繁育,并且一路做大做强,研发的映山红种子大田育苗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4年前,已经在杜鹃栽培业界小有名气的于合英携九仙山映山红苗业发展有限公司来到西湖镇,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不用愁开车上地,不用愁浇水,电也是现成的,我一来就相中了这个地方。”提起第一眼看到这里的景象,于合英至今仍兴奋不已。
  近年来,东港区借林水会战之机,通过对包括该区域在内的贫瘠山场实施土地平整、水电配套、田间道路建设以及生态防护等系列改造工程,改善土壤墒情,优化生产环境,推动现代农业开发,促进农民增收。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公司从周边村民手中流转了超66.67公顷山场,用于杜鹃批量繁育。于合英说,西湖镇党委、政府凡事想在群众前边,基地遇到什么难处,没等自己张嘴,解决问题的干部就到了地头。
  如今,公司已建成10公顷育苗基地、42公顷商品苗基地、6.67公顷容器苗基地、20公顷精品苗基地,品种发展到20多个,年实现产值1000多万元。春暖花开的时候,黄、白、粉、紫齐放,整个山岭一片五彩缤纷。
  随着杜鹃产业的做大做强,其辐射带动效应也日益显现。
  76岁的郭子条是侍弄林木的老把式,自打基地建成那天起,他就在这里负责基地苗木的日常管理。浇水、修剪、松土、施肥……一天到晚乐呵呵的他,干起活来一溜小跑。“以前花一分钱也得向子女伸手,现在自己挣钱花销不愁了,逢年过节还能给孙辈包红包。”郭子条自嘲,“活不累,整天侍弄花草,感觉自己也年轻了。”
  “女工一天最低70元,男工一天最低80元,有技术的100元以上,甚至更高。”于合英告诉记者,杜鹃基地内,每天用工不下10人,忙时不下60人,都是来自周边村子里的老年人,年龄最小的50岁左右,最大的70多岁。
  基地的发展不仅给当地村民带来更多就业机会。2019年,通过党组织牵线搭桥,该公司先后与张古庄一村、花园村、大石社区等3个村(社区)成立专业合作社,整合土地16公顷与50多家农户进行抱团发展。基地免费为农户提供幼苗,并实行统一收购,在基地外发展杜鹃育苗苗圃,基地免费为农户提供幼苗,扣除管理成本,平均每户年均净增收2万多元。
  这些天,刚刚赴昌邑参加绿博会归来的于合英忙着打电话跟几个村对接。于合英说,现在国家政策不断向农村倾斜,公司将再在周边流转部分山场,壮大杜鹃产业规模,打造全国最大的杜鹃人工繁育基地,实现自身发展和带动村民致富双赢。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本市新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株杜鹃“映红”山村富民路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