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32 年只为一件事:做好一杯日照茶
——全国劳动模范袁从波以匠心坚守茶人初心
  

全媒体记者 侯庆萍 通讯员 解玉升 文凤 明杰
  他给自己的定位很简单:一个农民。
  他给自己定的目标却不简单:尽一个“茶农”的本分,帮助日照绿茶品牌价值不断提升。
  他就是日照市御园春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从波。11月24日,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一亩七分地里结下的茶缘
  袁从波的故事要从1988年讲起。
  当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袁从波所生活的巨峰镇薄家口村开始实行分田到户。那一年,全村只有6.67公顷茶园。分田到户时面积均分,村民们抓阄,抓到多少分多少。他抓到的是一亩七分地。
  有了这片茶园,袁从波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茶农。在那个年代,茶树管理、茶叶炒制全靠人工。一个年轻姑娘采一天茶,工钱是2块钱,手工炒制1公斤干茶卖出去是10块钱。
  为了增加家庭收入,袁从波把家里的茶园当成副业,主业是木匠———帮周边村民们打家具。当木匠,老袁的手艺远近闻名,十里八村谁家添新家具都愿意找他,因为他干活仔细,从不糊弄人。多年后,人们才明白,袁从波干就要干好的信念,叫匠心。
  上世纪九十年代,茶叶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必需品。嗅觉敏锐的袁从波嗅到了商机,于是他将茶园规模扩大,开始专业做茶,并于2004年注册了公司。
“敢为人先”闯出来的茶艺
  “当时,茶农们修剪茶树通常是拿着一把大剪刀,跪在地上剪,一天只能修剪二分地。”在氤氲的茶香中,袁从波陷入回忆。
  在这个当口,他大胆引进了机器修剪技术。机器修剪一天,面积是1.33余公顷。但是茶农们“担心机器没轻没重”,修剪不好,心疼茶树。他就在自己的茶园里剪,到了第二年,机器修剪过的茶树,发出的嫩芽比手工修剪的优质很多。周边茶农纷纷效仿。
  这一年是2005年,山东省茶叶机械化创新示范基地的牌子被挂在了御园春茶厂。之后全省茶叶机械化现场会连续12年在这里召开。
  在2006年前,日照绿茶的品类单一,并没有发酵茶。去了一趟南方,袁从波看到南方的茶叶品类中,发酵茶制作工艺虽然相对繁杂,但是鲜叶子放进去,再拿出来时的价格比普通干茶能高10倍。
  自此,他开始试验炒制红茶和乌龙茶。零经验、零技术起步,炒废了多少斤茶叶他已经记不清了。2007年,日照绿茶品类中没有发酵茶的历史终结。
  “那些年,我茶园里的茶苗都是从南方购买后种下的,南方茶苗来了之后水土不服,成活率不高。”袁从波问他做培育苗木的朋友,“你能培育各种苗木,能不能把这种技术用在培育茶苗上?”
  答案是肯定的。这个答案为他开启了培育无性系茶苗的新纪元。
  无性系茶苗栽种当年就能创收,第二年就可以达到中产期茶树的产量,到了第三年就是丰产期,比南方茶苗创收时间整整提前一年半。如今,从御园春的苗圃里每年输出1000万株无性系茶苗,运往全国多个种植区。
一杯清茶里泡出来的“茶匠”
  如果说培育新茶苗、研发新产品是袁从波的闯劲儿,那么从一个木匠转型为茶匠,靠的则是他骨子里的那颗匠心。
  袁从波对制茶工艺极度严苛。鲜叶的筛选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因为他坚信:好叶子才能出好茶。
  为此,袁从波在合适的片区发展有机茶,并进行严格管理。他牵头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村里133余公顷土地流转到了合作社,由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在制茶过程中,每一道工艺他更是严格把关。
  屡次成为行业发展带头人,袁从波被推举为岚山区茶叶商会会长。为了抱团发展,他曾多次带领着会员企业外出学习,共同推介日照绿茶品牌。在袁从波身上,不仅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还有一个农民致富的夙愿、一个“茶匠”做大一片叶子的初心。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本市新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32 年只为一件事:做好一杯日照茶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