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新”“旧”之间的东港民生之“变”
  

全媒体记者 陈潇 通讯员 卢立平
  4年,可以为一座“老城”带来哪些改变?
  也许,从东港区城中村改造安置的征程中,可见一斑。
  从一处处石头垒砌的老民房,到一栋栋宽敞明亮的新楼房;从“各自为战”锅炉土暖十八九度,到集中供热二十三四度;从“脏乱差”的城中村,到干净整洁配套完善的新社区……
  短短几年间,2.36万户、7.3万城中村居民告别旧村老房喜获新居。昔日人们印象中的“老城”东港,已在世人不经意间旧貌焕新颜。

民生之“变”,在“居”
  12月11日,9:56。
  东港区秦楼街道南王家村安置区,居民纪传亮家。
  作为土生土长的南王家村人,对于近几年村里的变化,纪传亮有太多想说的话。
  “直到现在,我都不敢想象自己有一天能住进这么宽敞明亮的楼房。拆迁前,村里的房子几乎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那种用石头垒砌的老旧平房,道路崎岖难行。搬迁后,家里分到两套房,我和父亲各住一套,来往照顾都很方便。小区干净整洁,周边的基础设施也越来越齐全了,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和之前相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幸福指数‘爆表’。”纪传亮笑道。言语中,是掩不住的激动与兴奋。
  南王家村现有1580口人,520户。拆迁改造后,社区共建了1417套房屋,当前回迁入住率为60%。
  如今的南王家村,社区幼儿园、卫生室和城市书房等配套公共便民设施一应俱全。人脸识别、车辆识别等安全监控与公安系统联网,无论在居住条件、环境卫生还是社区服务、安全等方面,都有了质的变化与提升。
  城市书房尚文馆,位于南王家村沿街,馆内藏书万余册。书房采用现代化、网络化、自助式服务,配备了自助借还机、图书杀菌机和电脑终端,阅读环境优良。
  “社区临近北京路中学、济南路中学、泰安路小学,还有正在建设中的枣庄路小学,孩子们入学很便利。周边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等配套完善。当前,村安置区4万平方米沿街正对外招租。届时,既能满足周边市民所需,又能为村集体增加收入。”南王家村党支部委员张伟告诉记者。
  类似的一幕幕场景与变化,已多次在东港的土地上呈现。
  2016年以来,东港区启动51个村居城中村改造工作,涉及2.36万户、7.3万口人,新开工建设安置项目42个、54849套安置楼房,概算投资298.1亿元。
  如今,越来越多的城中村改造居民已告别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突出、公共服务欠缺的旧村子和老房子,搬进了新居。新建安置楼全部实现水电暖配套标准不低于周边商品楼盘,搬迁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在全面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的同时,围绕城中村安置区建设,主城区配套新建、改建、扩建中小学校14处,规划、新建社区服务中心16处,新建街心公园、文化广场11处,绿化裸露土地400余公顷,新建便民市场12个,打通断头路、规划新道路15条,新建公共停车场12处、公园绿地20处,新投放公共自行车6712辆。
  曾经的入托难、看病难、享受社会公共服务难等困扰民众的问题,在一项项惠民举措和民心工程面前,变得不再难。
  “说一千道一万,城中村改造关键还是要落脚在安置区建设上,这是事关千家万户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大事、实事。无论如何,都要让老百姓拆得安心、搬得顺心、住得舒心,实现‘居有所安’。”东港区城改办副主任隋立波说。

民生之“变”,在“业”
  安居、乐业,民之所盼。
  居已安,业如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搬迁户返贫”,成了城市建设者们在城中村改造进程中避不开的一件“头疼事”。
  如何避免搬迁户返贫,保障搬迁居民能有相对稳定的收入?东港区委、区政府在拆迁改造之初便悉心布局,未雨绸缪。
  改造过程中,各街道根据实际情况预留一定比例的沿街商业,作为村集体及拆迁户的后续收入,为村集体留下一笔永久“活钱”,助其解决后顾之忧。同时,完善失地居民社会保障,确保改造后的城中村居民全部参加养老保险,对符合社会救助标准的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将改造后的城中村居民纳入城乡就业扶持重点范围,通过鼓励创业、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促进城中村居民充分就业。
  预留沿街商业、促进就业、培育新业态、振兴文化产业……如今的东港,正巧借城中村改造“东风”,百“业”重兴。
  东港区政府南,海曲印象文化广场。
  漫步其中,从北向南望去,海曲广场、海曲印、海曲图书馆、档案馆、海曲音乐厅等相继映入眼底。
  这里,有日照人血脉里最深的海曲记忆,留下了日照先民最初的足迹与印记。
  “海曲印象文化广场建设,承载着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对老城区更新改造和历史文化传承的厚望,建成后,将成为一个集特色商业、生活居住、休闲娱乐、公共服务为一体的‘日照城市大客堂、老城中央活力区’,对提升老城区品质、焕发城市活力具重大意义。”新东港控股集团海曲印象文化广场安置区项目负责人师建德介绍。
  文化公园融入雕塑、剪纸、黑陶等传统民俗元素,海曲印像一枚文化“印章”漂浮于公园中心水面上,主体结构展现“日出初光先照”意象。海曲音乐厅、海曲坊、南溪潭公园……
  在这里,古朴与时尚、太阳与海洋、过去与未来,多种元素跨越时空交汇融合、触手可及。
  “我们以海曲文化为底色,结合民生与经济需求,保留了传承千年的乡情乡韵。在老城改造和发展过程中,既铭记历史,又服务民生。”这是东港区委书记王世波始终秉持的初衷。
  海曲印象文化广场安置区一期项目,拆迁安置成本达40亿元。除去安置用地,腾空土地73余公顷,如果全部出让,可实现平衡。但最终东港只出让不到27公顷,其他土地规划了文化、教育、商业、路网配套。
  “有舍,才有得。发展,不能只盯着眼前利益,更要放眼长远。我们舍掉的,是眼前的利益;换来的,是更高的城市品质和更广的发展空间,是老城的新生与未来。”王世波如是说。
  “舍”“得”之间,一项项民生公益项目落地开花,为老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生生不息的“源动力”。
  东港,在焕发新生的同时,亦在重塑家园中的那份乡情、乡韵与历史记忆,为精致城市建设写下充满区域特色的一笔。
  近年来,东港区委、区政府推进老城区公共基础设施配套更新的步伐日益加快。截至目前,在拆迁腾空后的土地上已新建道路25条,规划建设学校23处,建成公园61个,城市书房10处,135个村居社区配建了1000余件健身器材。投入26.42亿元实施城郊供暖、路网畅通等园区产业配套工程。
  其实,老城新生的背后,也曾几多坎坷与艰难。
  老城核心区域拆迁,曾提了十几年,但落实到行动上,却难于“撼山”。
  纷繁复杂的权属、问题多多的历史遗留、阻力重重的拆迁改造……是决策者和建设者们所面临的诸多难题。
  “事关老百姓的长远利益,就是再硬的骨头,也要啃下来!”2017年,区委书记王世波话语铿锵。
  两年后,东港区政府广场南片区基本完成拆迁。
  如今,杂乱破旧的老民房已不见踪迹,随着一栋栋安置楼拔地而起,一户户居民喜迁新居。老城,迎来自己的新生,在这片土地上缔造新的“奇迹”。
  通过城中村改造,城区产业、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东港区新增可利用土地533余公顷,为双招双引和落地更多优质大项目创造了有利条件。新上的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旅游项目和现代服务业项目,进一步促进城区教育、文化、卫生等民生事业发展。有效突破了城市环境和管理的薄弱环节,促进新老城区均衡发展,整个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东港,在致力于居民安居乐业的同时,亦实现了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促进城市功能完善和发展布局优化、提升城市整体管理水平和形象的“一石多鸟”。
  授民以“渔”,为民解忧。
  城中村改造征程中,东港区以一项项行动带动百业振兴,“护航”回迁群众安居又乐业。

民生之“变”,在“暖”
  12月11日14:10。
  涛雒镇右所社区,居民马桂先家。
  此时,室外温度5℃左右,室内温度24.8℃。
  “以前,我们小区是自己烧的土暖(锅炉),家里的暖气片只有上面热,下面是凉的,室内温度大概在18℃左右,后半夜经常被冻醒。今年开始由热力公司集中供暖,一般室内都在23℃,高的时候能达到25℃,暖气片从头热到底。都说今年的冬天最冷,但对我们来说,却比往年暖得多。”马桂先笑着道。
  民生的温度,映射民心的热度。
  东港区城郊居民供暖工程,规划新增供热面积507万平方米,惠及人口约12万人,总投资4.77亿元,是东港区2020年度十大为民办实事工程之一。
  “项目建成后,可辐射日照街道、空港经济开发区、后村镇、南湖镇等区域,完善供热管网布局,极大改善城乡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的用热需求,将供热管网延伸到乡镇。”东港区住建局相关项目负责人申延其说。
  东港区涛雒工业园,港丰热电有限公司。
  40吨容量高效燃煤锅炉正高速运转,由此产生的热能,通过热力管网被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周边小区。
  “今年的供暖季,我们主要为涛雒镇驻地5个居民小区、山钢生活区和红旗现代渔业养殖场供暖。截至目前,供暖面积17.7万平方米,涉及户数1516户、4900余人。”港丰热电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张念部介绍。“在保证涛雒驻地民用需求的基础上,可同时满足片区企业需求,达到整体节能减排效果。项目分两期,目前一期已经完成建设,于11月15日启动涛雒镇驻地小区试运行供暖。”
  东港区城郊居民供暖工程主要建设两座隔压站、一座中继泵站,铺设供热管网55公里。
  供热隔压首站位于S313省道以北,新G204国道以东。站内设置两套独立水—水换热器系统,一套向南湖和凤凰湾片区供热,一套向空港片区和后村镇供热。以山东路与旭阳路路口华能日照电厂高温水管网接出高温水为热源,设计供热能力550万平方米。
  当前,供热隔压首站、凤凰湾隔压站、南湖中继泵站主体及热力设备安装均已完成,正在进行电器设备安装,供热管道已铺设42公里。
  “时至年末,接下来我们将加快推进供热工程建设进度,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基础上,确保工程按时间节点完工,更好地服务民生。”申延其告诉记者。
  民生事,看点几何?
  窥一斑而知全豹。从东港区城中村改造安置和供暖二三事中,可以看到区域执政者和建设者为民办实事的决心与力度,也可看到民生的温度与民心的热度。
  “新”“旧”之间、冷暖之间,一幅幅场景变化,恰似一幕幕缩影,折射出的,是东港区乃至整座城市民生幸福指数的跃迁。
  环境美了,屋子亮了、暖了,民心,也热了。
  这是一场关于民生的“攻坚战”,也是属于东港的发展“蝶变”。
  曾经的老城,新生在即,未来可期。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新”“旧”之间的东港民生之“变”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