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浮来砚中可耕田
——访非物质文化遗产浮来砚传承人、砚师杜廷相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沈凤国
  天地之间的一块石头,看似很普通,实则很神奇,当这块石头在砚师手中经历千雕万琢之后,变成了一方精美的砚台,它的生命焕发出新的生机,它的价值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
  日照市莒县洛河镇皇庄村,就有这样一位砚师,五十年来,经他点化的砚台多达五百方,这些砚大多被海内外藏家收藏,他的制砚之路传为莒地佳话,他也藉自己的高超琢砚技艺,成为浮来砚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唯一传承人。
  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闻名砚界却隐居乡间的砚师杜廷相,听他讲述他与砚台的故事———

  记者:杜老师好,请介绍一下浮来砚名称的由来,在砚史中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杜廷相:浮来砚,顾名思义是产自浮来山山脉的砚石做成的砚台,属鲁砚序列。鲁砚是以红丝石为代表的山东产的砚台的统称。中国最早的“四大名砚”是端砚、歙砚、洮砚、鲁砚。唐朝时,鲁砚最盛行,明代鲁砚换成了澄泥砚,退居“八大名砚”序列。浮来山是自然与人文名山,是享誉海内外的一座文山,浮来砚即是以这座名山命名的砚台。
  记者:请普及一下砚台的历史和特点。
  杜廷相:从考古发掘来看,砚是从一种专用研磨器逐渐演变发展而成。至唐代,制砚规模和工艺都有很大发展,出现了“四大名砚”,揭开了我国砚史辉煌的一页。鲁砚早在战国时就已开始制作。山东境内蕴藏的砚石品类很多,其中,主要有红丝石、淄石、浮来山石、金星石、徐公石、温石、田横石、尼山石、燕子石等十余个品种。以上诸石制作的砚,统称为鲁砚,我们莒县的浮来砚就是鲁砚的著名品种。
  砚台的特点,最初是实用性,是研墨的器具,后来,发展到今天,集实用性和观赏性于一体,后来,因为墨汁的出现,导致砚台的观赏性大于实用性。砚台的特点,质地坚硬,密度大,发墨强,扣之有金石之声,抚之如孩儿面,呵之成水珠。这样才是质地上乘的砚台,发墨,且墨色均匀,最好的是冬天墨汁不结冰的砚台。浮来砚中的温石砚就是这个类型。
  记者:您制作砚台的历程是怎样的?为何选择了这门手艺?
  杜廷相:古今中外,石头,当它依托于文化,就会凸显其价值。否则,石头只是天然的石头而已。这需要的是艺术的眼光,尤其是发现美的眼光。
  我从小就喜欢石头,喜欢搜集奇石,后来,自从我喜欢上制砚之后,就特别迷恋搜集砚石。
  最初,我寻找的温石,是在洛山发现的。交通条件便利后,我发现綦山的温石品质更佳,尤其以天城寨的温石最佳。除了质地更加细腻,綦山的温石有黄斑点,比洛山有草化石温石的更好。
  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有一方印章,我看着好,问他怎么刻的,老师说用刀子刻的。我回家就找了打坏的陶壶把,圆柱形的,就着魔石上磨平作为印章石使用。没有刀子怎么办?就用纳鞋底的大针,就着灯头上烧红了,用小锤子砸扁了,之后就做成了一把简易的刻刀,再打磨一下,用树枝劈开之后夹住,再用线使劲缠,最后就可以使用了。我用自制的刻刀先学着刻了自己的姓名,拿给老师看,老师做出印模子,哈哈大笑,说我有办法。从此,就更加喜欢了。
  记者:如何从雕刻走上了制砚之路?祖上是否有传承?
  杜廷相:我的家族有传承,祖上喜欢,我的一个大爷制作砚台比较好,到了我这一辈,我的一个六哥制砚比较好,我深受启发。上小学时,我做手工做了一个指南针,还拿到了县里去参展,大家都说我心灵手巧。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和我那个六哥的儿子一个班,喜欢看他家的砚台,就自己试着制作。
  第一方砚台,我没有石材,就将废弃的屋脊上的大瓦片裁成长方形,然后磨平,试着制作。
  记者:那应该就算是瓦砚了吧?
  杜廷相:算是吧,那时候的瓦质地不适合,古代的瓦,尤其是秦汉时期的瓦,烧制得很讲究,质地细密,又很结实,适合制作砚台。古代很多砚台就是瓦砚。
  记者:您制作的浮来砚,使用的砚石原材从何而来?
  杜廷相:最早就是温石,因为有这个传统,大家都知道温石可以制作砚台。以前有记载,洛山山系尤其是平顶山以南有温石,距离我家五里路,很近,我就去寻找,顺便上山耍。那时候,山上地貌原汁原样,温石到处都是,裸露在地表。后来的砚石,有自己找到的,也有买的。
  记者:您决心从事制作砚台这门技艺,是什么时候?当时是什么情况促使您走出家乡学习这门技艺?
  杜廷相:到我真正决心走制作砚台这条路时,已经是1980年了,着了魔一样,睡觉都搂着石头,心心念念地想制作砚。那时候,临沂美术公司的负责人就是俺村的。那个秋天,他回家,我在场里干活,他看见我,问我是否愿意系统地学习制作砚台,我答应了,然后他就介绍我去了费县的砚厂。
  我是先到了临沂美术公司,由刘克堂先生介绍到的费县金星石砚厂学习制砚。当时,我两手空空,一个工具也都没有,老师让所有人匀出一把刀具给我用,凑了五六把刀子,然后请师傅起草,由我雕刻。大家休息的空闲时间,我就拿着他们的工具进行雕刻。金星石相对于普通石头而言比较软,用了二十来天,我刻出了一块,是双龙砚。老师帮我交给了厂长。不久,厂里分配,按照百分之四十的提成,我得了48元钱。那时候,一个月的生活费也花不了那么多。厂长问我制作砚台几年了,我说这是正式制作的第一方砚台。他说,这里面有的人员学习了三四年了,都不行,你这第一块就很好,很有功底。
  第二块,我刻得更好,提成了120元钱,也是双龙砚。
  后来,国家给农民分了地,因为天生对土地的亲近感,我就回家了,回家后就没再回砚厂。厂里托人给我送了好几回信,可是,那时候自己的眼光不行,觉得分了地了,要本本分分地种地,就没再回去。虽然没有回砚厂,但因为有这样的基础,即使回家了,我的砚台制作也始终没有间断。
  记者:一块砚台雕刻的是否成功,关键是什么?该如何把握?
  杜廷相:关键是构图设计。这个把握不好,再下功夫,也是枉然。
  记者:石头的形状、颜色、纹理、表皮,都很重要。我看到了去年以来您的几方新作,又一次开眼界了。
  杜廷相:关键是遇到好石头,具备你说的这些条件,比如,洛山的紫金龟石,制作砚台就非常精良。石头变成砚台,就不一样了。一方砚台,放在家里,文化气息就呈现出来了,主人的文化品味也就上来了。
  记者:您主要用那些砚石?制作的砚台以哪些文化元素为主?
  杜廷相:我基本用莒县当地的砚石制砚,偶尔遇到全国其它地方的心仪的石头,也做一些。
  主要突出日照文化元素和莒文化元素,因为咱们是莒县人嘛,莒县人对家乡的情感不用多说,我们都自觉地宣传日照和莒县。因为熟悉这片土地,更因为我们喜欢这片土地上的自然和人文,于是,我制作了一批有关日照文化元素和莒文化元素的砚台,如日出先照砚、勿忘在莒砚、屋楼春晓砚、银杏砚、龙尾砚、沭水拖蓝砚等很多。
  同时,也突出传统文化元素,如文王八卦砚、黄河女神砚、鱼戏莲叶间砚、花好月圆砚、南高峰北高峰砚等,此外,更有满月、五谷、葡萄、牵牛花、竹子、兰花等诸多题材的砚,都是吉祥的寓意、美好的象征。
  记者:从艺术手法上看,这些作品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
  杜廷相:就像文学上一样,借景抒情。例如:梅花象征冰清玉洁、铁骨丹心。我们的每一个表现元素都是这样的特点,否则就削弱了砚台本身的文化含量。
  记者:每一块石头,每一方砚台,都有它们自己的故事吧?
  杜廷相:是的。当时情景都历历在目。
  记者:在您的心中砚台是什么物件?
  杜廷相:不只是文房四宝之一,更是活物,每一方砚台都是活的。
  记者:从最初设计,到开始雕刻,到最后收工,一方砚台大约耗时多长时间?
  杜廷相:最长的四个多月,最短的也得个把月。一块顽石,一刀一刀,千雕万琢,才能做成砚台,不容易啊,我这都是传统的纯手工技艺。
  记者:制作砚台需要哪些技能和修养?
  杜廷相:书、画、雕刻,至少这三样,才能对付得了。最基本的就是诗书画印,根本则是文化素养。
  记者:最重要的就是想象力?
  杜廷相:是的,没有想象力,技术等于零。一方砚台的制作,并不是挖一个砚堂就行了,还要美观,更要蕴含人文气息,因此,就需要砚师巧妙地利用它的石皮、色、形、花纹等。所以说,想象力最重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制作砚台就是要化腐朽为神奇,化瑕疵为艺术。比如:借形,借势,利用瑕疵,这就是巧妙之处,考验着砚师的想象力。
  记者:这与传统写意画有异曲同工之处啊。
  杜廷相:是的,尤其与书法、中国画相通。
  记者:您大约制作了多少方砚台?都在哪里?有没有专门陈列?
  杜廷相:大约制作了五百方砚台了。没有进行专门的陈列,因为手里现存的砚台很少了,大部分都到了全国各地大江南北了,有的在国外,在不同的收藏者手里。
  记者:所有作品出来后,您都满意吧?
  杜廷相:头几年的时候,有的不满意,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满意。也有败笔的时候、败刀的时候。有时候一方砚台基本做成了,却忽然断裂了。这个时候,不得不放弃。
  记者:这个时候您失落吧?
  杜廷相:有些遗憾吧,但不失落,这个很正常的,你也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尤其是一个新的石头品种,还是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在里面的,把握不准也很正常,石不全嘛。
  记者:这就与中国传统的哲学产生关系了。
  杜廷相:是的。所以,选石很重要。开始时,拿刀的角度和捶打的力量还不到位时,导致有的石头断裂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技巧的成熟,经验的积累,尤其是眼力的提高,就不用看凿子和锤子了,只看凿子头就行了,刀头往何处拐,锤子用多少力量,都是自然而然的了,呈现的效果很齐刷,熟练了嘛。世间万事经不住一个勤奋和用心。多历练历练就好了,手熟很重要,就像《卖油翁》里说的:“无他,唯手熟尔”。万事一理,双手真正配合起来了,真正娴熟了,心手两畅,凿子、锤子、眼、脑、心,五位合一,才能有好的作品出现。
  记者:制作砚台和心态有什么关系?
  杜廷相:心态必须沉稳、沉静,摒弃一切杂念,将心沉到石头里,与石头对话,与传统文化对话,有时候制作入迷,忘记了吃饭睡觉都是正常的,更别说有人来敲门或大街上的声响了,根本听不到。最长的时间,我坐在家里,45天没出大门口。四个月做成。就是制作《农家乐》那方砚台的时候。那块砚台的原石三四百斤重,费了特别大的心血。
  记者:相当于在石头中修行。您雕刻了石头,石头也雕刻了您,一个修行中的您。
  杜廷相:是的,石头是灵物,石不能言最可人嘛。石头是有灵性的,上古传说中,女娲五彩石补天,四大名著中的两部都与石头有关,一是《红楼梦》,二是《西游记》。石头可了不起,每一块石头都是多少万年甚至是几亿年的时光孕育与呵护。古代、现代痴爱石头的人很多。石头已化身一种人文存在于我们的文化里了。当然,砚台和观赏石不一样,在强调观赏的同时,也注重实用。一个“砚”字,赋予了砚台丰厚的文化内涵。
  记者: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杜廷相:是快乐。大自然太神奇了,我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从开始做砚台时,我就没想到这方砚台做出来能卖多少钱,而是一定要心怀感恩,要做出艺术感来。但是,有时候为了生活,不得不卖掉一些,每每这个时候,我都多少日子放不下。
  记者: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杜廷相:真是舍不得。
  记者:遇到一块非常满意的石头,您的心情是怎样的?
  杜廷相:直到现在都忘不了呀。比如制作鸳鸯荷花瓶砚的那块石头,是在洛山山沟里发现的。那年夏天,溜达了一上午都无所收获,等到要回家,下山时骑着车,黑云上来了,一个闪电,“咔嚓”一声巨响,我身子一震,本能地回了一下头,看见一个沟坎里,一道绿光打在什么上。我树下车,小跑过去看,就看见了那块石头,那是一块非常好的石头,因为见了光,发绿,被我一回头看到了,很巧合。我雕刻了一个古瓶,随着石形在里面雕刻了荷花和荷叶,砚堂中刻了一对隐形的鸳鸯,鸳鸯左上角雕刻了“鸳鸯荷花瓶”五个字。真是一块非常满意的砚台。现在,那块砚台在北京一位收藏者手里。那块石头实在是太令人难忘了。从此我就觉得,石头也是活的,你和他有缘分,他才能找你,你找他找不着,他找你就找着了,为什么忽然打个闪,一下子就照着他了,又恰好被你就看见了?我想这都是缘分。
  还有一个就是金猴献寿砚,印象深刻。
  这是两块很神奇的石头,我心话,石头真的有灵性。
  还有一次,赶集归来的途中,我找到了一块石头,非常好。得石的过程也很神奇,至今难忘。有机会咱们再细说。总之,我感谢石头,感恩石头,敬畏大自然的神奇创造。
  记者:这是在石头中悟道了。
  杜廷相:不敢说悟道了,但至少我懂得敬畏天地、珍惜缘分了。
  记者:据说您有一个原则,就是别人制作的砚台,您不加工,为什么?
  杜廷相:别人制作的砚台,我不加工,是因为我觉得制作砚台耗费大量心血,我不能埋没了人家的劳动成果呀。再者说,也很难改,好多地方很难调整,比做一个新砚台都困难。
  记者:那是“改稿子”嘛。
  杜廷相:只有一次,没能抹人家的面子。熟人,难以推辞。但我也知道了“改稿子”的难处。从那次,我发现,机器加工的砚台,石头表面已经酥了一层,为什么?加工过程中,快速打磨,在高温高压下,将石质损伤了,破坏了,损伤的厚度和一个铜板的厚度相当。我们用纯手工传统方式制作砚台,用凿子凿,用铲子铲,用刻刀刻,速度极慢,石头没有任何损伤,石头本身还是活的。
  记者:敲一敲,砚台,金声玉振,非常好听。其实是我们在听物语、石语。
  杜廷相:是的,石通灵嘛,石不能言 最可人。一块石头,在天地之间活了亿万年了,到了咱们手里,是不是缘分?是不是很神奇?是不是应该珍惜?是不是应该善待它?不能随意处置一块石头。石头是有生命的。
  记者:一方砚台的制作,是不是思考的过程耗费大量时间?
  杜廷相:反复琢磨,反复设计,反复推敲,直到妥当了,最后才下刀雕刻。除了思考,还需要缘分,需要功夫,需要修养。其实,最终需要的是一双慧眼,那是一双发现和审美的慧眼,缺了这两方面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行。
  记者:现在,了解砚文化的人并不多,这种现状下,在省内市内,砚台制作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您对年轻一代有什么期望?
  杜廷相:砚台属于“文房四宝”范畴,因为石头不好找,制作难度高,考验各种功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算是珍稀品种了。
  浮来砚是日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
  前面咱们说了,现在的砚台走向了工艺,以欣赏为主,不以毛笔书写时代的实用性为主了。
  用电脑设计再用机器雕刻的砚台,缺乏人气,太硬,不感人。用传统纯手工雕刻的砚台,很有质感,亲近人。每一块石头都是唯一的,都是独特的,都是无可替代、不可再生的。如果把一块好的砚石料给毁了,就太可惜了。
  手工雕刻的砚台,60岁以下的人没有做这个的。为什么?费时费力不讨好。尽管传承迫在眉睫,但也不能急于求成,这是个慢功夫,慢慢来,扎扎实实地来,急不得,更不能当商品,只想着短平快。尽管年轻人极少对这个感兴趣,但我还是呼吁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参与进来,通过了解浮来砚,热爱浮来砚,走入砚文化,传承它,发扬它。
  记者:下一步您还继续制砚吗?有什么创作计划?
  杜廷相:只要遇到好石头,有了感觉,还得制作。
  因为,浮来砚已经成为莒文化的一个代表,不仅是莒地出产的原料,而且莒地的传统制作工艺,更是莒地人雕刻的,表现的多是莒文化,我们有责任传承自己的文化嘛。历史上,浮来砚曾经那么突出,后来在战乱中断了,我又做了重新挖掘、整理和传承,让浮来砚重新面世,称为浮来砚第二次的创始人问心无愧。市、县相关部门也都很重视,很支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让浮来砚得以成为莒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现在,浮来砚已经在省内乃至于国内砚界有了名气,我特别高兴。我们期待着浮来砚进一步发扬光大,为咱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尽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副刊·专题】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浮来砚中可耕田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