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生活“乘”书香,解出“家”的二次方
  

全媒体记者 李晓萌
  得知记者要采访,韩淑青破天荒地休了一天班。勤劳能干的她几乎每天都要在外忙碌,这次难得的主动休息,如她所言,只为“向大家分享城市书房对我生活的改变”。
  3月22日下午,韩淑青在家中做好了晚饭,急匆匆走出门,到学校把11岁的女儿张梓涵接回家。热乎乎的饭刚咽下肚,女儿就迫不及待地商量:“妈妈我们去城市书房看书吧?”
  张梓涵说的这家书房,是毗邻日照山海天湿地公园的城市书房———水榭馆,离家不远,与学校相邻,三点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的“生活矩阵”,去任何一处都只需步行五分钟。
  张梓涵自幼喜爱读书,看书的速度也很快。过去,家里的存书不够,韩淑青只能向朋友、邻居借书,或找空闲坐公共汽车耗费很长时间带女儿去图书馆。有段时间,张梓涵总是念叨着,要是图书馆在家门口就好了。
  “真是没想到,梦想成真了!”去年“六一”儿童节,张梓涵惊喜地发现,家门口的“铁架子”上“长”出了一家城市书房,不仅有精致的外观和内里,万册藏书更是让她“如获至宝”。
  这是去年日照高标准打造的25处城市书房之一,作为“为民办实事”的暖心工程,城市书房以丰富的藏书、多彩的文化活动、便利的惠民措施,打造了“15分钟阅读文化圈”,将书香蔓延到每个人的“心房”。
  城市书房开馆后,很多人在这里寻找到生活的另一种路径,还有很多暖心的故事在此发生,韩淑青母女便是其中之一。
  开馆至今,她们几乎每天都会到书房“打卡”,并乐此不疲地参加书房举办的国学公益课堂、经典诵读会等活动。而在韩淑青工作抽不开身时,这里更成为“托儿所”和“补习班”,安放下女儿小小的身躯和渴求知识的心灵。
  最忙的时候,韩淑青一天要打三份工。丈夫在外地工作,儿子大学毕业留在了杭州,照顾女儿的担子她一个人默默扛下。为了多赚点生活费,她常常要“无缝衔接”地四处奔波。
  问题出现了。
  “工作一忙,就没时间陪女儿,中午也没法回家做饭,可把我愁坏了。”韩淑青告诉记者,上学时还好说,但周末怎么办?
  自从家门口有了城市书房,这道难题便迎刃而解。起初,韩淑青都是起个大早做好饭,让女儿带去城市书房,学习吃饭两不误。
  “她经常默默地一个人吃饭。有时我们忙,她还会帮我们整理图书,有活动时也主动来做志愿者。后来熟悉了,我们吃饭都会喊她一起,给她带好吃的。”水榭馆工作人员孙元芳告诉记者。
  情感的纽带在去年7月一场暴雨中系得更加紧密。那天,倾盆大雨让水榭馆进了水,为了安全起见,书房员工们在微信群里发布公告暂时闭馆。
  “本以为没人来,没想到来得人更多了。”馆长秦美玲回忆起那天的情形,仍旧感慨万千。数十名读者自发带着扫帚、拖把来到书房,韩淑青和女儿也急忙赶来帮忙。搬运图书、清扫积水,他们不停忙碌着,确保书房平安无事才敢回家。
  “城市书房就像我的另一个家,这里的人都像亲人一样,不知如何回应这份温暖,只能尽自己所能保护它。”韩淑青告诉记者,她们闲暇时有一半的时间都待在城市书房,在一边的张梓涵则笑着补充道,“是80%!”
  生活虽不富足,但母女俩的精神世界却格外丰饶。在充满书香的城市书房里,她们用乐观的态度寻找到了生活的另一种解法,用“家”的二次方,重新定义了城市书房的内含。
  “现在呀,已经不能想象没有城市书房的生活了。”夕阳西下,将一片金黄撒向书香四溢的书房。韩淑青揽着身边看书的女儿,正笑得满脸幸福。

/ 记者手记 /
  书香是一座城市重要的软实力。
  25处城市书房在日照“扎根”还不到一年,但记者在数次采访中,总能收获一个个充满笑与泪的温暖故事。除了便利阅读的基本功能,花样繁多的文化活动也在某种程度上打开了以阅读为基底的“社交模式”,让人与人的心贴得更加紧密。
  群众生活幸不幸福,数据是最佳佐证。截至目前,我市的城市书房累计接待人数已突破137万人次。去年,全市群众文体生活满意度测评位居全省第二。
  今年,日照还将新建15处城市书房,重点打造2—3家专题城市书房,并将为已建成的城市书房配备有声书库,在全市配备8辆流动图书服务车。同时,通过持续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打造“城·阅”———“全民阅读·书香日照”文化品牌,为市民寻找生活的另一种“打开方式”,让幸福随书香浸染心底。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本市新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生活“乘”书香,解出“家”的二次方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