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有无相生——从牟丽萍雕塑说起
图片

  宋真理
  牟丽萍雕塑作品展览之际,写一段文字,聊表祝贺。虽无“赞美之辞溢于言表”,但自觉字字心生,句句真切。望观者不计“文不对题”之嫌,以为展览前言。

  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是:可以说的道,不是真正的道;可以说的名,不是真正的名;可以看见的空间,就不是真正的空间;可以界定的三维就不是真正的三维。所谓的雕塑空间与三维雕塑的真实性、可触摸性只是一种幻象,是一种强烈对冲来自宇宙间无所不在的虚无。
  有了可以说的道、可以说的名、可以认知的空间、可以看见的三维,有了这样一个界定的“器”,才有更进一步的认知。也就是说人类的思维模式是建立在“器”,建立在“概念”基础之上,建立在一个界定接一个界定地不断逻辑推进中,没了界定,便没有边缘的空间,人的思维无法凭空而生。由于“界定”“器”“概念”的外延与内涵的属性,使得推理、判断得以进行。
  同样,有了“界定”“器”“概念”,又使得思维局限于概念推演,就像空间有了边缘一样。催生人们不断地追问:这之外的空间呢?因此,界定的空间与形体是虚无的,不存在的。是人类的一种假设,是为了应对虚无而生的一种幻象。
  存在即虚无。
  虚无才是真实的存在。
  身处“有无”之境,难以抉择,好在雕塑就是为了对抗这焦虑而存在的。人们创造了一个预先设定好的固有空间———雕塑,使得人们在一个不确定的、游离空间中围绕着这个界定空间(雕塑,也就是形体)审视、触摸的时候就有了安全感,有了一种自我确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就是雕塑的产生与存在的最本质的意义和价值,也是人类文明初期伴随图腾崇拜、宗教信仰就有了雕塑的缘故,这也是雕塑总是自带纪念性、宗教性和永恒性的原因。

  
  一个人的艺术创作本是一贯而成的,哪怕各个历史阶段风格迥异,但也有紧密的上下文逻辑关系。现把牟丽萍雕塑艺术创作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80年代末90年代初,形式上多为“复杂形体压缩到单纯形体中”。其中创作了大量的柱体式雕塑作品,由于外形的约束,致使所有的空间、形体的变化皆适合在单纯形体中———圆柱。
  第二时期:1999年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为节点,这前后的作品,多是关注形体的张力,形体的塑造具有强烈的饱和度,饱和度和第一时期形体的单纯性相结合,使得雕塑具备了强大的量感。但是,所有的形体动态组合都凝固在一个单纯形体中。
  第三时期:2009年始,为减少翻制带来的精力损耗,期间的雕塑多为烧制成型。形式上、技法上借鉴了陶艺一些技法,在成型上多采用一次性构件式地组合。
  回顾三个阶段,近似一种螺旋上升的进化过程,只是后来愈发自由、率性。
  《道德经》曰:“无中生有,有无相生”,为题作记。

  2021年12月于拾叶居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综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有无相生——从牟丽萍雕塑说起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