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裴颖
“群众利益无小事,要用公理化解矛盾,用公道争取理解,用实干赢得拥护,要将驻村当家乡,把群众当亲人,带着感情去干事。”市发展改革委派驻莒县任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刘兴增始终怀揣为民初心,用言行践行职责使命。
2020年底,莒县浮来山街道综合考核,任家庄村位列第8名,被评为一等次村庄,同时获得“服务经济”“平安浮来”“脱贫攻坚”3个荣誉称号,村党支部书记被评为“十佳农村干部”。
任家庄村的变化,人人可见。村“两委”班子人心齐了、干劲足了,村容村貌变好了、环境更美了。这背后的每一点改变,都离不开刘兴增的操心和操劳。
党建引领强队伍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
刘兴增到任时,任家庄村共有869户、2438口人,实有党员69名,平均年龄近60岁,村“两委”班子软弱无力,组织活动流于形式,村务管理不够规范。
如何改变现状,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刘兴增将党建放在首要位置,探索推行“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对组织忠诚、对群众真诚、对干部竭诚”的“三有三诚”工作法,打造出了一个具有较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坚强党支部。
刘兴增深入走访和征询意见,利用换届时机,扩大党支部规模,在班子建设上补充年轻力量,同时壮大党员队伍,新发展入党积极分子14人、预备党员2人,组建“80后志愿服务队”,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树立风清气正好氛围,营造干事创业好环境,刘兴增坚持纪律和规矩两手抓。在工作中敢于表态、敢于负责,定期组织“三会一课”和村“两委”办公扩大会,把民主集中制基本原则张贴上墙、宣讲入脑,提升村“两委”成员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团结意识。
对工作纪律紧抓不放,实行大队部上班签到、工作日中午禁酒、离村请假等制度,建立健全了村民代表会议、理事会、监事会、村务监督小组等组织,制定村规民约、村财务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等,形成“不看情面看纪律、不看亲疏看规矩”的良好工作风气。
真抓实干聚民心
“冬天漏风、夏天漏雨、黑天在屋看星星”,驻村伊始看到村大队部的状况,刘兴增焦急万分。基础差,人口多,工作量大,花钱的地方多,怎么办?全力争取外部支持的同时,刘兴增在村财务管理上“开源节流保重点”。
“开源”主要清理历史债权、“三资”、争取上级项目资金;“节流”主要规范财务支出程序和“多想多用省钱的招数”;“保重点”主要使用好市派书记专项资金,确保重点工作见效益。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曾经“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村庄变样了,处处展现出勃勃生机。
道路更好走了。硬化主要街道3300余米,村庄主要出入口从2个增加到6个,形成布局均衡的“六纵五横”路网。
自来水通到家了。新敷设管道50余千米,安装智能水表1000多块,自来水通到每家每户,实现全覆盖,村民吃水更放心了。
生活污水问题解决了。新建污水处理池3个,管网覆盖全村家庭的房前屋后,生活污水乱排乱放的难题解决了。
村居环境更优更美了。完成涉及88户家庭拆迁清表任务,敷设慢行道,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在村庄北部建成花园式村落。
干实事,聚民心。村子里发生的变化,温暖了村民的心,汇聚成一股团结奋进力量。工程建设中,村民积极加入施工队伍,一起挖大井、修水渠,主动清理自家物料堆、小菜园、行道树,自发给工程队提供电源、茶水。
为民服务践初心
到村为什么?在村干什么?离村留什么?作为一名驻村党支部书记,刘兴增想得最多的,还是村庄的长远发展。
留下发展的新思路。积极招引投资项目,帮助村集体及村民增收,满足就近就业需求。指导村里的养殖户、种植户达标生产,保持经营活力。村庄道路硬化缺资金,制定分期实施计划。对接农村宅基地改革政策,留足村庄建设空间。
留下干事创业的精神。面对浮来山景区莒浮路拆迁任务,敢于担当,带领村干部逐一入户做思想工作,保障重点工程顺利推进。针对群众反映问题,多次上门谈心谈话,以理服人,消除影响村庄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留下一心为民的情怀。全力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组织村干部和志愿者帮村民代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小麦补贴、危房改造、士兵入伍等,坚持应保尽保,全力争取。对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给予特别关怀。
留下廉洁自律的作风。注重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清廉自守,做到讲规矩、守纪律,知敬畏、存戒惧。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坚持不贪不占,作风正派,誓做父老乡亲信服的当家人。
“在哪里淌过汗出过力,就不会忘记哪里;在哪里有亲人朋友,就希望哪里越来越好。”2021年11月,刘兴增圆满完成了驻村任务,虽然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但他乡愁难舍,心中始终牵挂着村子的变化,希望任家庄村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