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槎河典出“乘槎游天河”
——五莲县“槎河山庄”得名新解

  日照市五莲县户部乡有几个相邻的村庄,村名中都带有“槎河”二字,如大刘家槎河、小刘家槎河、臧家槎河和邰家槎河等。历史上,这一带曾经存在一座大名鼎鼎的“槎河山庄”,是连清朝皇帝和文臣武将都要予以仰视的一块宝地。

  槎河山庄,“槎河”解何?
  对此,笔者有着与众不同的看法。从探讨历史的角度而言,无论对错,说出来都不无益处。
  “槎河山庄”故事多槎河山庄故址何在?一般认为它坐落于今大刘家槎河村地盘上。山庄声名远播京师,其主人是谁?提起刘墉,想必国人都不会陌生,上世纪末期热播的一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旋即让刘墉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难道槎河山庄与刘罗锅有关系?没错!此山庄就是清朝时候刘墉家族的别业(别墅)所在,其创立者为刘墉的曾祖刘必显,进士出身累官户部员外郎的他,归乡后曾在此(此地旧隶诸城,今属五莲)筑舍建亭,过着悠闲生活,并命名“槎河山庄”。之后历经世代营葺,直到清末仍具一定规模,只可惜后来湮灭了,所有建筑早已荡然无存。槎河山庄依山傍水,僻静优雅,包括刘墉在内的世代刘氏子弟都曾在此度过了年少读书时光。据传,户部乡得名即与刘必显曾在朝廷户部担任官职有关系。
  介绍槎河山庄,不能不特别提一下《槎河山庄图》。此图为清朝著名书画家唐岱手笔,题跋则由包括嘉庆皇帝、纪晓岚和林则徐在内的共二十五位王公巨卿的墨迹组成,真可谓名家荟萃,是清代绘画史上少有的奇葩。上世纪六十年代,刘氏后人出售《槎河山庄图》于济南,后归属山东博物馆,系国家一级文物。
  槎河山庄存世二百多年间,曾经走出了多少达官名宦?流传着哪些逸闻趣事?另者,山庄名气虽响却以简素著称,它的建筑规模到底有多大?数个名曰“槎河”的村庄存在怎样的关联?……上列诸问题,通过阅览前人的相关文献自会得到解答,因而都不在本文的论述范围内,笔者想要探讨的问题是:“槎河山庄”中的“槎河”二字,究竟是怎么来的?
  笔者是一名文史爱好者,于地名学情有独钟,对日照市(主要指原日照县区域)许多古老地名的来由,执持独到见解,并公开发表过若干拙作。同时笔者还是一个生活在日照多年的外地人,之前从未踏足过五莲县户部乡,当初乍接触到“槎河山庄”名称,笔者想都没多想,凭直觉就认定它自当与十分古老的“乘槎游天河”历史典故相关。在早前见报的《海上碑之我见》拙文里,笔者就曾引用过这个典故,并判断著名的岚山海上碑刻文“星河影动”即用此典,当时写到这里感觉意犹未尽,笔者还特意赘上了几句话:“清朝时候,五莲县户部乡还有一处名闻遐迩的‘槎河山庄’哩,这里的‘槎河’亦殊堪玩味。”
  最近在日照媒体上,读到一位文友发表的《槎河山庄记》长文,其中有句“槎河,为河汊之谐音”,这令笔者大吃一惊:难道槎河山庄名称与“乘槎游天河”典故无涉?赶紧找到《五莲县地名志》(2012年五莲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查阅,书中在对几个名曰“槎河”的村庄作介绍时,出现这么一段文字:“据考,明代前有许姓在此立村,因居河汊处,以谐音取名许家槎河。后许姓他迁……”至此,笔者明白现今为什么会流传有“河汊谐音”之说了。
  “河汊谐音”之说,不知是何人所考。恕在下冒昧,对于此说,笔者深表质疑,并不以为然。“汊”字读“chà”,“槎”字读“chá”,除声调有别外,后者比前者更显冷僻,再说“河汊”与“槎河”文字顺序也不相同,谓其谐音,实在有些牵强附会。说起地貌术语,当地好像并无“汊河”之叫法,真若有的话,按照民间通常的谐音取向,一般会被简单呼作“叉河”或“差河”,而不可能被写成文绉绉的“槎河”。更要知道,古时文人墨客对汉字的音韵声调是非常讲究的,堂堂“槎河山庄”名称,很难想象它会与所谓“河汊谐音”扯在一起,真若如此,未免也太俗气了,简直毫无情趣可言。依笔者分析推估,“河汊谐音”之说,很有可能是今人一时之猜测,而不会是从清代甚或民国流传下来的,因为古人是不可能不晓得“槎河”组词涵义的。在本文创作后期,笔者与五莲县民政局地名办取得联系,从而证实了上述笔者的分析推估。对于几个“槎河”村名来由,地名办的同志解释说,因为方志和族谱上不见有相关记载,故而当今出现不同的认识理解或考证结论,都属于正常现象。

  细说“乘槎游天河”典故
  “槎河山庄”得名究竟缘何呢?尽管现今官方推出“河汊谐音”之说,但笔者仍坚持自己原有的观点和看法,亦即它缘由“乘槎游天河”典故。写到这里,少不了有读者会认为笔者太过主观和自信,对此笔者不想辩解什么,只想在余文中试着将愚见倾诉出来,有理还是无理,任由大家评说,如被认为是歪曲历史的谬论,当然还可予以批判和清除。
  历史典故“乘槎游天河”,简称“乘槎”,又名“八月槎”。西晋张华《博物志》卷十记载: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为方便大家阅读起见,笔者不妨将上述记载进行通俗翻译和讲解———
  先说说这个“槎”字,乃是独木舟或木筏之意。
  过去传说天河和大海是相通的。有一个住在海岛上的人,发现每年八月都会有浮槎来而复去,从不失期。此人胸有大志,就想探个究竟。这一年浮槎又至,他便登了上去,并在上面架起阁子,还准备了许多食物,然后乘槎向远方漂去。起初十几天里,还能看见日月星辰,之后便茫然一片,连昼夜也分不清了。过了十来月,忽然来到了一个地方,像是一座城郭,房舍紧密,远远望见宫室中有女子在织布,又看到一男子在河边牵牛喂水。牵牛男子见到乘槎客,惊奇地问道:“你怎么到这里来了?”此人说明了缘由,并问询这是什么地方。牵牛男子回答:“你回到蜀郡后,去拜访一下占卜先生严君平就知道了。”此人终究也没有上岸,而是乘槎如期返回了。之后来到了蜀郡去见严君平,严说:“某年某月某日,有一颗客星触犯了牵牛星。”算一算时间,正是此人身临天河的时候。原来,此人乘槎泛海居然到达了天上的银河,看见的人竟是织女星与牵牛星。
  另外,南北朝《荆楚岁时记》也记载了这个神话故事,但情节与《博物志》有些出入。该书将乘槎人换成了张骞,说他奉汉武帝之命,离开长安乘槎溯黄河而上,去寻找黄河源头,结果发现黄河源头与天上银河相通,正所谓“黄河之水天上来”。张骞返归后还带回一块石头,被一代奇才东方朔认出,道是织女所用的支机石。这块石头后来存放于成都严真观。故此,成都市至今还有一条街叫支机石街呢。
  上述两个版本的乘槎典故,情节和意境都非常美妙,一直颇受世人喜欢。透过这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反映出古人对升天成仙的奇思遐想和美好憧憬。隋朝以后,乘槎典故广为流传,官府坊间,人人皆知,这从一些唐宋诗词和明清典籍中就能反映出来,譬如,李白曾作诗曰:“安知天汉上,白日悬高名。海客去已久,谁人测沉冥。”杜甫遗有诗句:“乘槎断消息,无处觅张骞。”北宋苏轼的作品中,更是有许多处涉及到乘槎典故,比方“乘槎归去,成都何在,万里江沱汉漾。”再看《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林黛玉、史湘云大观园联句“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不知您是否已经读懂。又,好多日照文友也许并未注意,在光绪《日照县志》“艺文志”选录的日照乡土文人诗作中,就出现了四处“槎”字例句,且皆是借用乘槎典故。若是从其它方面看,在我国传统的雕刻、玉石和瓷器等工艺品中,涉及乘槎典故的摆件比比皆是。乘槎典故流传之广、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未完待续)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副刊·人文】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槎河典出“乘槎游天河”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