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日照锔艺:让文化记忆涅槃重生
图片
  

全媒体记者 宋庆艳
  4月12日,春风十里乡村文旅创意园,慧敏非遗工坊内。
  日照市锔艺第七代代表性传承人秦慧敏将“金刚钻”钻头对准一个陶壶,她左手执钻杆,右手舒缓摇动与钻杆平行的木杆,形如拉弦之势。只见钻头沿着陶壶裂缝一侧钻出小孔,整个过程犹如拉二胡般行云流水、精妙至极。
  这是锔艺中最难的一关“打眼”,眼”的厚度、角度,都会影响器物的修复。而要掌握好这其中的诀窍,绝非一日之功。
  方寸间,以锔洗心;指尖处,再葺物美。在这个古朴雅致的小院里,藏着幽静与匠心,春日阳光清浅地投射进来,映照在一堆修补好的陶器瓷器上。平日素静的秦慧敏坐在工作坊内,讲起了她和锔艺的故事。
创新的选择:从制陶到锔艺,痴迷于指尖上的“涅槃重生”
  何谓锔艺?锔艺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就是把打碎的器物,用像订书针一样的金属“锔钉”再修复起来的技艺。其过程仿佛在原来的器物之上,注入了一道有色彩的灵魂。在不同色彩和材质的碰撞交融中,化破碎为重生,成就了一种新的“完美”。
  身为日照东海峪慧敏黑陶研发中心创始人,已潜心黑陶艺术十余载的秦慧敏,小时候就开始接触锔艺。在山东艺术学院学习期间,秦慧敏对锔瓷、传拓技艺进行了深入学习研究,并与日照黑陶文化传承发展相融合,走出了一条陶锔结合的创新之路,受到专家、业内人士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黑陶、锔艺等作品受到市场青睐。
  “黑陶是成就自然之美,锔艺是赋予涅槃之美,而日照5000多年的黑陶文化滋养了锔艺。当我看到一个残破的器物在自己手中‘破镜重圆’,获得了新生,那种指尖上精细入微的艺术再造,让人着迷。”秦慧敏说。
  据了解,锔艺可以追溯到唐代,日照锔艺自清代道光年间创始人尚兴义起始,至今已传承到第七代,绵延170余年。日照是龙山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现已发现两城遗址、东海峪遗址、尧王城遗址等“龙山文化”遗址近百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为日照锔艺的发展积累了丰厚的底蕴。
  日照锔艺的技艺流程包括制锔、制钻、拼接、打眼、镶锔、填缝、蒸补、抛光等近十道工序。从工具制作、辨器施锔、再到特色拼接、铁粉蒸补、打磨抛光,无一不是数代人的经验积累,纯手工一人制作完成。
  锔艺不仅程序繁琐,对于工具也要求极高。室内的方桌上,堆放着各种剪刀、铁砧子、锤子、镊子、锉刀等锔瓷工具。
  在这方小天地里,在悄然的岁月流年中,秦慧敏一锤一刀、一钩一嵌,完成了一件件锔艺作品。其锔接修复作品《内方外圆》在2018第十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荣获“梁子黑陶杯”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奖金奖。
精妙的手艺:一个锔钉,一处匠心;一次修补,一种新生
  日照锔艺的精髓就是制作锔钉和辨器施锔,这也是最考验锔匠手艺的一个环节。因为锔钉要根据器物来锻造;由于器物的形状以及破裂的位置各不相同,所需锔钉的抓合张力也各不相同,这时就需要锔匠根据经验来确定锔钉的材质、图案和钩角位置。
  秦慧敏指着面前一个个盛有锔钉的小瓶子说:“这些锔钉都是我自己制作的,一般锔瓷用的是0.5mm—0.8mm锔钉,最小的锔钉是0.3mm,用在一些特别小巧的瓷器或玉器上。”
  据了解,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是,日照锔艺在材质上分为金、银、铜、铁、不锈钢,样式上有瓜子钉、菱形钉、棍式钉、百花钉,大小可分500余种,最小的可以到0.3mm,而选择何种材质和样式,需要根据待修复器皿的具体形态来确定。
  这一个个精巧的锔钉,是如何制作出来的?秦慧敏现场进行了演示。她首先截取一段铜丝,放到铁砧子上用小锤子敲打,“制作锔钉讲究的是‘一锤定形’,一锤子下去基本就成形了,不能反复敲打,否则会造成折度不同,形状不一。”
  敲好铜丝后,接下来就是用锉刀、砂纸打磨,用剪刀剪下,随之,一个个锔钉制作出来。与一粒大米相比,这种锔钉仅有其一半大小,俗称芝麻钉,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锔艺的每一个环节,都如制作锔钉一样,蕴含着匠心与巧思。在拼接修补阶段,日照锔艺将锡补工艺、金缮技艺以及陶瓷修复工艺等多种技艺融入其中,拼接器物进行补配,再施以锔钉,使器物得以“破镜重圆”,且有艺术美感。经过锔补后的器物,还要经过三道抛光工序,对锔钉进行抛光打磨,使锔钉与器物完美贴合,达到饱满光亮的视觉效果。
  秦慧敏干过的锔活中,最常见的是茶具,以瓷器、紫砂、陶器为例,其器物比较薄,有的仅有1mm,打眼的深度要控制在器物的一半,这样才能保证壶内看不见钉痕。这种纤细入微的工作,完全靠个人的经验和手感,用力稍欠,深度不够,锔得不结实;用力稍大,钻透壶壁,会导致茶水渗出。秦慧敏反复试验,最终掌握了诀窍。
人文的升华:锔艺不仅是修复器皿,更是修复文化记忆和情感
  一件残缺的陶器,如同人生的不完美,让人心生遗憾,而锔艺把一件陶器化残为美,其修复的不仅是裂痕,更是人的记忆、情感。
  有一次,一个外地客户带来一个需要锔补的陶壶。这个陶壶已有些年头,而锔补的费用要比买这个陶壶本身还贵。但这位客户坚持要求不管花多少钱,也要锔好。“一个器物用了几十年,某种程度上就是人物合一的境界,他想修复的不只是器皿,更是镌刻岁月、疗愈心灵的寄托。”秦慧敏说。
  在日照锔艺的创新探索上,秦慧敏善于在探寻历史之根、文化之魂中寻找思路。她经常去两城遗址、东海峪遗址等处捡陶片,她把捡到的陶片当做宝贝,细细揣摩纹理和内涵。当日,她从陈列架上找到一个类似鸟图腾的残片,“当我看到这个陶片的时候,我就在想当时的人为什么要设计成这个样子,是怎么制作出来的,这种时光穿越的感觉,就是和龙山文化对话的一种方式,而文化,才是日照锔艺的精神之魂。”
  2019年,日照锔艺进入东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市文化部门展开了各项资料整理和调查保护工作,并设立日照锔艺工坊、慧敏黑陶研发中心等锔艺传承体验区,加大锔艺产品研发力度,实现创新发展。
  在秦慧敏看来,锔艺已经超越了实用功能,承载了更多的审美与象征的文化价值。作为日照市锔艺第七代代表性传承人,她坦言将在传承文脉的基础上,结合艺术化与生活化,在技艺上不断推陈出新,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古老而神秘的手艺。
  采访结束,已是正午时分,室内锔补的陶壶上,又有了光阴的影子。
  本版摄影 王伟时李冰刘晶臧绍喜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3 版:文旅周刊】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日照锔艺:让文化记忆涅槃重生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