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金钥匙”,打开村集体和群众的“致富锁”,产业旺了、钱包鼓了,岚山区姜农———
全媒体记者 郑君瑶
通讯员 朱亚兰 陈利梨
春风渐暖,生机无限。连日来,在岚山区黄墩镇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农田里,村民们忙着翻土、挖沟、下种、施肥、盖膜……一派“农事催人忙”的热闹景象。
眼下正是种姜的最佳时期,秦家滩井村党支部书记秦四月瞅着打好的姜沟,笑在脸上,喜在心里。“打好姜沟后,还要施足基肥、选好姜种,这样长出来的生姜才能个头大、产量高、销路好。”
生姜是黄墩镇重点发展的主要经济作物。近年来,岚山区大力发展生姜种植产业,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这把“金钥匙”,助力打开村集体和群众的“致富锁”。
“致富锁”开得好不好,产量最有说服力。秦四月信心满满:“预计增产约5000斤!”
“今年,我们种植了20亩有机大姜,利用拱棚进行栽培,不仅延长其生育期,还对病虫害防控大有裨益。”秦四月继续介绍,“拱棚栽培通过早春四膜覆盖、夏天搭遮阳网等措施,可有效保证大姜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适宜温度和湿度,进而提高大姜的产量和品质。”
在调整种植方式的同时,黄墩镇生姜种植品种也在不断优化。
“大姜种植不能太密,每米4—5棵比较合适,便于以后的成型壮大。”在大辛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生姜种植基地里,村党支部书记赵龙祥正领着村民把“共同富裕”的希望播种在黄土地里。
“今年是新品种‘青玉二号’种植的第二年,目前产量和质量都相当可观。好品种增产又增收,我们村产量上来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才能多一份保障。”赵龙祥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统一管理,增强的不仅有产量和质量,还有随之鼓起来的村民“钱袋子”。
凌家滩井村党支部书记凌四军对此深有体会,他算了一笔账:“我们村大姜签订了保底协议,村集体收入一年能增加十几万元。不仅如此,村民还可以去园区打工,务工一天收入就有9 0元至1 2 0元。”凌四军坦言,“众人拾柴火焰高,让村集体和村民都参与进来,党组织的凝聚力增强了,才能得到最大的‘实惠’。”
随着黄墩镇生姜产业的健康发展,岚山区也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抱团发展、共同富裕的新路径。下一步,岚山区农业农村部门将积极推行“合作社+产业发展”模式,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作为产业项目发展的载体平台,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力打造“农”字号有机农产品品牌,走好农业“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道路,奋力闯出“富裕农民、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让党支部形象在美丽的田野里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