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胡颖
通讯员 丁淼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日照经开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组织动员广大职工立足岗位、深入钻研、勇于创新,先后涌现出以赵昌德、李为刚、李继红等为代表的劳模和工匠人才,培育出了一支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工人队伍,成为全区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基层力量。
赵昌德:
39年完成120余项技术创新
在金马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起赵昌德这个名字大家都耳熟能详。1983年入职金马,赵昌德从最基层的钳工维修工作做起,一路成长为一名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齐鲁工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近年来,赵昌德研发建成轴头智能化锻造生产线、活塞和扇形齿轮轴自动化加工生产线等现代化生产线5条,累计完成效益显著的技术创新项目120余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他主持研发的活塞扇形齿轮轴产品获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称号,为金马与奔驰、沃尔沃、福特等知名车企间的合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面对一项项荣誉,赵昌德从未停止创新的脚步。他积极发挥劳模带头作用,在2019年成立“赵昌德劳模创新工作室”,致力于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方面的技术研发。如今,工作室有专业技术人员46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0人,累计获得授权专利5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15件。
作为一名优秀的科技领军人才,赵昌德还在国家技术中心、山东省热模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工业设计中心等10余个产学研平台主持工作,累计培养高级人才15人、中初级人才260余人,完成技术培训9000余人次。
刘增强:
研发10余项新产品、新工艺
创效8000余万元
刘增强是金马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工程师,自1988年参加工作以来,他从一线工作干起,先后从事过电工、门窗生产加工、生产管理、技术研发、营销管理等工作,技术全面,管理能力强,思想开放、积极进取,对技术创新充满激情。
2016年,金马集团成立了以“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增强命名的“刘增强劳模创新工作室”,次年,公司投资建设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办公、设计、实验楼与实验车间。刘增强带领团队的34名研发人员,专注于新技术的自主研发。
2020年至今,金马集团共投入近2000万元研发经费,保障各技术创新项目的研发。在团队的努力下,被动式门窗、铝塑复合系统门窗、节能型铝合金系统门窗、节能型铝合金耐火窗等10余项新产品及工艺技术研发项目相继问世。工作室研发成果目前均已被金马日晖幕墙装饰有限公司转化应用,已产生效益8000余万元。
李为刚:
创新铸活塞年均创效1000余万元
利用废旧机床改造全自动铸造机,提高劳动效率50%;研制一模双腔铸造机,提高效率150%;设计智能化铸造单元,成倍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年节约360万元以上;设计活塞毛坯自动淬火装置,提高效率40%……以上这些成果,皆源自于山东双港活塞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工、高级技师、齐鲁工匠李为刚的大胆创新。
31年踏实工作,李为刚只为把活塞这个产品做精做细。他的研发成果年均累计创效1000余万元。
李为刚创立了“李为刚劳模创新工作室”,和团队成员一起专注技术创新。前些日子,李为刚和团队成员们正讨论着如何用机器手臂代替人,协调两台机床完成对活塞的机械加工。这是他们近期创新研发的重点,进一步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
如今,在李为刚的带领下,团队累计提出合理化建议428条,解决现场生产技术工艺难题300余项,完成创新成果31项。杨彬涛:
设计自动化生产线节省劳动力30%以上
双港活塞的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日照工匠杨彬涛同样是技术创新方面的实力担当。
1995年入职山东双港活塞股份有限公司以来,他在一线生产和技术研发岗位兢兢业业、勇于创新,在公司内部大力推广工业机器人、桁架机器臂的开发与应用,先后主导设计制造了桁架式活塞加工生产线、关节机器人自动化浇铸生产线、关节机器人活塞加工生产线等,为公司节省劳动力30%以上。
杨彬涛没有局限于自我提升,还主动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与同事分享。他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先后编写了《活塞机械加工工序注意事项》《数控车床操作规程要点》《燃烧室编程手册》《刀具的使用及刃磨》等培训教材,手把手给一线员工做培训,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还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
李继红:
魏牌汽车智慧工厂的缔造者
在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车间和办公楼等场所,针对重复性、低效率、危险高的作业场景,开展系列“无人化”技术升级;利用5G网络的低时延、大带宽、广链接等特点,实现研发、需求、计划、采购、制造、交付全流程数字化,年轻的日照魏牌汽车有限公司凭借5G智慧工厂项目走在了行业前沿。
优秀的技术离不开优秀的团队,李继红便是这个团队中的重要一员。李继红是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老员工,入职26年来,先后申请国家专利30余项。2020年5月,因工作需要,李继红从长城公司总部来到日照,投身日照新公司建设。
同年8月,李继红工作室成立。结合长城汽车的产品定位和工艺特点,李继红带领团队深入研究自动化和互联网等技术,为员工创造了安全、健康的作业环境,在业内树起一个新标杆。
虽然工作室成立才不满两年,李继红已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七轴机器人在线切换装置、设备智能化维修平台、窄边焊接工艺等6项自主创新项目,年创利224万元,节省投资500万元,节约场地3200平方米。公司小件区自动化率由8%提升到95%;设备利用率由50%提升到100%。通过增加防护防错装置,公司的安全等级由Ⅰ级提升为Ⅲ级,安全防错率达到96%,品质防错率达到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