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以菊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思政教育开出的“良方”,要切实办好青少年思政课,让老师用心教,让学生用心悟,在全社会形成共同抓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格局。
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广大青少年是生力军和突击队,青少年有理想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这就像衣服上的扣子一样,第一粒扣错了,其他的都会错,人生“第一粒扣子”决不能扣错。因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地办好思政课,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应有的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扣好青少年学生人生的第一粒纽扣,把祖国的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
办好青少年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坚定不移跟党走,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不断提高青少年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化素养。办好思政课,培养青少年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坚持从家庭做起、从学校抓起,全民行动、领导带头。思政课包含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中,融入各门课程,在课内课外活动中呈现。
学校要把思政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重视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全面加强校风、师德建设,坚持教书育人,适应青少年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授知识,而且传授美德;每一次活动不仅健康身心,而且陶冶性情。让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教育工作者“润物细无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传道受业解惑,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不仅教授课本知识,而且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教师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操守,当“大先生”,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模范的言行举止打动学生,把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教师要创新思维,用现代科学技术教好思政课,教学生为人处世、如何做人,让学生喜闻乐见,愿意接受,终身受益。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
家庭是办好思政课的延伸和补充,对青少年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父母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言传身教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准和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因此,家长要认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抓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以身作则,做思想道德行为的表率。让每位青少年都成为身心健康的人,成为遵纪守法的人,成为诚实守信的人,成为积极向上的人。
思政课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局面,要引导青少年明辨是非,透过现象看本质,“守得云开见明月”。要创新形式方法,开展好行走的思政课,利用日照大地深厚的红色资源、红色文化和研学基地,采用青少年喜爱的形式,将思政课开设在日照红色土地上,让青少年学生走出校门、踏入社会,亲身体验、亲临其境,将红色基因、红色血脉厚植于青少年的生命成长之中,让他们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有正确的理解和认知,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通过行走的思政课,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日照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