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山区政协创新开展协商议事向基层延伸工作纪实
全媒体记者 王季平
通讯员 夏艺珍 杨树强
“宝宝你听,小喇叭又开始说话了,它告诉我们,疫情防控要注意……”4月4日上午,岚山区高兴镇南范家村村民王兴梅抱着刚刚8个月大的孩子,坐在自家院里听广播,“以前听见村里大喇叭响,得跑到外边去抻着耳朵听,还听不清楚,现在太方便了。”
便利得益于岚山区政协的一次“阳光协商”:区政协委员林栋在一次调研活动中发现,村居喇叭利用频率高,但是因为时间空间跨度大,存在部分村民听不到、听不清的情况。高兴镇政协委员联络室主任高超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召集区委宣传部、中国联通日照市岚山区分公司、日照广电岚山分公司、相关村居负责人和部分村民共同协商。一项惠民举措落地,南范家村和白云村家家户户都装上了智慧喇叭。
类似的“微升级”“微更新”,仅仅是岚山区政协开展“阳光协商”活动,聚焦“小民生”解决“大实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岚山区政协巧妙布局,广泛搭建载体和平台,推进政协协商和基层协商有效衔接,实现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
力量下沉:平台建设全覆盖
谈起“阳光协商”的初衷,岚山区政协主席周力表示,如何以群众根本利益为坐标起点,推进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干出新时代政协新样子,是岚山区政协探索实践的一个重大命题。
以此为立足点,岚山区政协在原有“1+2+N”会议协商体系的基础上,依托8个乡镇街道和9个界别活动组,建设条块互补的“委员之家”17个,加挂“协商议事室”牌子,并成立功能型党支部,做实协商平台,破解了“在哪里协商”的难题,实现了协商议事在岚山基层的全覆盖,打通了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最后一公里”,架起了党政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建立“主席会议成员—专委会—界别活动组—委员—群众”纵向联系、面上拓展、系统指导的网络,使对基层协商活动的组织、指导、服务更下底,让委员力量下沉到基层,破解了“怎么组织协商”的难题;邀请政协委员、利益相关方代表、人大代表、部门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参与,最大限度拓展参与面,汇聚协商力量,破解“由谁来协商”的难题。
完善机制:协商过程全规范
在岚山区,协商议事向基层延伸工作启动较早,但如何保障协商效果,使协商成果得以转化落实,形成闭环管理,区政协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
岚山区政协组织人员围绕这一主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邀请业务人员商讨谋划,反复修改审定,通过一系列实践,明确了“意见征集、议题确定、做好调研、开展协商、结果运用、跟踪督办”这六个协商环节,力求“编筐编篓都得收口”,突破“协商流于形式、建议止于批示”的怪圈。
目前,在岚山区,“谁来协商、协商什么、怎么协商、协商成果如何转化”的基层协商议事体系已基本形成,并步入常态化运行态势。
机制的优化、完善,推动了政协委员更好地履职。近年来,岚山区220名政协委员、9个界别活动组,依托“阳光协商”平台,紧扣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协商议事活动,协商议事工作发挥了助发展、惠民生、聚共识、促和谐的作用。
凸显效能:制度优势全转化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协商之要,在于为民。
搭好平台,建好机制,在优良制度的护航下,岚山区220名政协委员铆足干劲,扎实履职,让制度优势全部转化为工作效能。
着眼发展要务,岚山区政协盯住“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大课题,细化为链条梳理、配套完善、科技支撑等多个专题小项。依托经济界、工商联界等协商议事室,先后提出以企引企、网络赋能等针对性建议12条。同时,围绕乡村振兴、美丽滨海城市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建设和破解土地、环保瓶颈制约等事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要事,陆续开展“阳光协商”70余次,征集有效意见建议116条,形成高质量协商报告20余篇。
着眼社会治理,持续就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施集团化办学等课题开展“阳光协商”,4年间为全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分别增加学位3150个、6340个,为1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解决子女入托、入学问题。岚山区政协还先后帮助协调解决了城市社区治理、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300多件民生实事。
着眼百姓冷暖,疫情防控期间,教育界委员以“整治校园周边餐饮安全”为题,形成了“关于加大对学校周边流动摊贩整治力度的建议”。春节期间,岚山区政协委员王竹华返乡拜年,了解到村内喇叭扰民、干道路口缺红绿灯等问题,随即邀请包村干部、党支部书记、村民代表、交警部门展开协商,该问题短时间内得到解决。
从实践结果来看,“阳光协商”平台以丰富的协商方式传播“好声音”、形成“金点子”、画出“同心圆”,使政协工作变得越来越接地气赢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