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择一艺终一生
——杨普晴的银壶银杯
图片
  

全媒体记者 马秀萍 本期摄影师 李冰 臧绍喜 刘晶
  从刘禹锡的“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到李商隐的“金鞍忽散银壶漏,更醉谁家白玉钩”;从苏轼的“请君莫笑银杯小,尔来岁旱东海窄”,到方岳的“酒泻银壶莫近傍,怕惊花睡损残妆”……
  银壶和银杯,自古就广受人们的喜爱,更在文人墨客笔下留有特殊的位置。不仅仅因为银是种贵重金属,更是因为银壶和银杯,满满斟着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
  在日照,手工打制银壶银杯的技艺也流传至今。
壶光杯亮茗茶香
  东夷小镇,非遗文化工坊。
  杨普晴在案上点燃一线细香,又在袅袅烟气中沏了一壶茶。她手中所拿的并非普通的茶壶,而是一把质朴古拙的银壶。传承银壶银杯手工技艺的交谈,便从这把银壶而起。
  “朴晴拙朴”银器品牌创始人——— 杨普晴,是银壶银杯制作技艺传承人,手中已不知经手了多少把银壶银杯,但对她而言,手头这把却意义非凡,因为这是她亲手制作的第一把银壶。
  这把壶制于十多年前,壶身做旧处理,更增质感和厚重感,壶身上的“拙朴”二字依旧夭矫有力,壶内壁上布满了敲打留下的浅坑,别有一番美感。小壶盈盈一握,茶香自壶中氤氲散开,杨普晴仿佛又看到了自己学艺时的光景。
  杨普晴幼时就对非遗文化、手工技艺、文创产品等有着浓厚兴趣。“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引她走上了传承传统工艺的道路。
  2000年左右,杨普晴来到山东黄金集团拜师学艺,学得了一身珠宝设计、制作的手艺。艺成之后,她回到家乡日照创业,成立了自己的珠宝设计工作室,发展至今,实现了集设计、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
  这期间,银器受到了杨普晴格外的关注。
  银在中国使用的历史长达4000年。银器是财富的象征,是身份、地位和等级的体现。银离子是天然杀菌剂,无残留,无伤害,具有消炎杀菌、祛湿排毒、保鲜防腐等养生功效,因而银又是健康、吉祥的载体,漫长的岁月演变出了独特的银文化。
  银文化的内涵,与人们崇尚的时尚、健康的精神文化相谐。
  而银壶银杯,正是传承传统银器制作手工艺,同时承载传统银文化的绝佳载体。
千锤万打器始成
  银壶银杯的制作,是实打实的手造技艺,更是极其考验细致和耐性的精细活。
  加工过程大致分为扎压、做胎、刻花、后处理、表面再处理5步,细分,则有数十步之多。
  银壶银杯的雏形,是一块合适大小的圆形银板。根据要制作的壶杯大小,通过辅助工具对银板进行剪裁、扎压。
  做胎是银壶银杯成型的关键。在这个步骤中,坚硬的银板要受到烈火的淬炼,发红变软后,边缘受到千锤百打,逐渐向中心靠拢;待银板降温、又变坚硬后,再次进行淬火、捶打。
  如此反复多次,银板四周被打成合适弧度、壶口渐渐收小,壶身便有了雏形。壶嘴的制作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内部壶壁向外顶出,再以剪刀剪出壶嘴,另一种是从外焊接而成。壶柄则需额外制好后焊在壶身。
  银壶成型,至此,总共需要进行2—3万次捶打。
  为了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就需要对作品进行雕刻,特制的錾刻工具在壶身敲打作响,叮当悦耳,别具韵味;为使作品不单一,也方便后期保养,部分作品需要进行做旧等技术处理;如果让作品更具有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就需要再在银器表面进行掐丝珐琅、七宝烧等工艺的处理,而仅此一个环节可能就得需要三四十道工序。
  杨普晴拿出了另一把银壶。壶身晶光闪闪,遍布花纹,两只小鸟相互依偎、伫立枝头。鸟首为黑色,脖颈为白色,羽翼上则墨色绿色自然过渡。整壶雍容精致、气度不凡,自是上佳精品。
  “别看上面这两只小鸟很小,但使用的是‘七宝烧’工艺,有三四十道小的工序,非常复杂。”杨普晴说。
  “七宝烧”工艺的广泛使用,得益于杨普晴的创新实践。原来,之前国内多以掐丝珐琅居多,几乎没有纯正的“七宝烧”工艺。杨普晴当年在师父带领下去日本学习进修,把这门技艺带回国内,并着力发扬光大。
  她接续拿出了另外几把银壶,器型各不相同。有的通体靛蓝,上面有绿藤金葫芦的图形;有的红黄蓝绿色都有,画的是云中仙山;有的通体做旧黑亮,唯有一道金瀑自壶盖流下,蔚为壮观……
  “这些壶用了景泰蓝、七宝烧、鎏金等各种工艺。万变不离其宗,呈现出怎样的作品,还是要看个人的修为和水平。”
择一艺而终一生
  时至今日,杨普晴仍记得学徒时候师父的叮嘱:“坚特用传统的技艺来制作银器,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工匠思想、工匠温度。”
  谆谆教诲、沉念至今。杨普晴始终坚持用传统的手工艺打制银壶银杯,她深知,这是一份手造技艺的传承,更是非遗文化的延续。
  “手造产品必须融入当地文化,这样才有它自己的灵魂,才更有生命力。”于是,杨普晴注重在银器产品中加入日照文化元素。
  银器有消炎、杀菌、防腐等辅助功效,银壶银杯盛水时,可释放银离子、净化水质。杨普晴奇思妙想,将银制成精美的银芯置于水杯之中,算是银壶银杯的另一种形式。而这枚银芯,就是新的文化传承载体。
  “比如这个杯子,叫做‘茶海之恋’,上面雕刻了日照绿茶、大海、太阳鸟、灯塔等日照地理标志和文化符号;我们还推出了‘福禄寿喜财’健康文化杯,内置的银芯上分别雕刻福、禄、寿、喜、财五字,周边以手工镂空雕刻手法表现剪纸艺术,再辅以五片桃花瓣,象征着吉祥健康的民俗文化……”
  谈及新推出的创意产品,杨普晴如数家珍。多年来,她把日照文化融入产品,再把这些产品销往国内诸多著名景区专卖店,更销往日本、美国、意大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日照文化广泛推广出去。
  而再谈到多年来的收获和心得,她更是感慨颇多。
  “这条路其实并不好走,尤其是疫情暴发以来,遇到了很多挫折,如果不是从小就喜欢的话,不可能坚持到现在——— 有些东西是流淌在血液里、融入到生命里的。”
  感悟越多,杨普晴越觉得,自己身上承担着一种历史使命和社会担当,要把中国传统的非遗文化传承下去,就要带着使命感去做,“山东本身就是中国金都,日照至江苏南一代金银细工流传至今,深挖历史技艺,也是我们这代中坚力量传承的使命。”
  她广泛招收学员、与各大院校合作,更与省聋哑学校携手,让100多位聋哑人在无声世界中专注于银壶银杯的制作,既实现自身价值,又让这门技艺长久传承下去。
  她热衷于公益事业,自2019年挂牌成立山东首家非遗工坊以来,近距离与市民游客互动展演非遗技艺,帮助老艺人产品落地。
  她还准备加大技术设计创新、申请专利版权和合作开发非遗扶贫项目力度,依托“总部+地区分公司+连锁合作经营”的模式,把银壶银杯制作等技艺代代传承下去……
  她正在以刻刀为笔,饱蘸热情,书写着“择一艺,终一生”的壮美篇章。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3 版:文旅周刊】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择一艺终一生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