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品人文之厚重扬家国之情怀
——评《日照人文与自然遗产丛书》之《日照名人世家》
图片

  《日照人文与自然遗产丛书》。该丛书一共18册,主要有日照非遗、日照馆藏文物、日照建筑古迹、日照古镇名村、日照景观名胜、日照古碑石刻、日照古代文献、日照诗词歌赋、日照名人世家、日照家谱、日照民俗、日照民间故事、日照商铺银号、日照民间歌谣、日照红色记忆、日照兴水纪略、日照古树名木、日照实用中药等,涵盖了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民风民俗等各个领域,全面呈现了日照市的发展历程及文化样貌。

袁堂卫
  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唯人则名。作为中华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日照山海雄关,人文炳蔚,名家大匠,灿若辰星。日照市政协原主席李守民主编的《日照人文与自然遗产丛书》之九《日照名人世家》一书穿越历史的浩瀚,追寻先贤的业迹,颂扬名士的风骨,为日照后人赓续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向上精神家园提供了参照系,是一部把历史照进现实的文化力作。全书创新性的采用“名人”和“世家”编写体例,既收录日照籍以及工作或生活在日照地域的非日照籍“名人”106人,又收录绵绵相继的日照名门大族26家,在古代和近代的时空交错中,在个像和群像的历史对话中,在正史、地方志和谱牒的史料结合中,呈现了日照丰实而又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历览先贤国与家,不负时代不负卿日照处大海之滨,钟灵毓秀,在东夷、莒国、琅琊、海曲、东莞的历史烟云中,代多伟人,彪炳史册者,蔚为大观。《日照名人世家》历数上自西周下迄民国有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革命家等名士俊杰,有姜尚、曾参、刘勰、藏怀格、藏荣绪、臧质、张暐、邱橓、刘璞、丁耀亢、纪映淮、陈嶦、许瀚、丁惟汾、王尽美等百多人。他们或功施社稷,或拯救苍生,或恩泽生民,或文以载道,孕育出东夷大地“担道铁骨安黎元、肝胆相照济苍生”的文化风骨,彰昭了莒国故里“但尽平生家国志,不负时代不负卿”的家国情怀。
  东夷大地儒学兴盛,多忠君爱国、治国安邦、功施社稷的栋梁之材。殷周姜尚虽在屠牛贩酒的岁月中历经坎坷,然“遇一代明君风云际会成就霸业”的壮志矢志不移,终在辅佐周文王推翻商汤的文韬武略中,立下不世之功,演绎出封神演义的不朽传说。战国莒地柱厉叔忠肝沥胆,以死报国,声动天下,与屈原并称“国士无双”。东晋刘穆之博览群书,颇有见识,整治朝纲,斟酌时宜,随方矫正,辅佐宋文帝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拥滞,成就“元嘉之治”,功劳卓著。唐代臧怀格镇守边关,勇智过人,使吐蕃多年不敢侵犯。明代日照地区科举鼎盛,仕宦者多以精明善政、清廉刚直而闻名,王琎为官正直,从不谋私,被称为“埋羹太守”“撤茶太守”;邱橓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屡屡上疏弹奏误国权臣,抨击时弊,谥号为“简肃公”,其风范被《明史》列为清官海瑞与吕坤之间;胡承烈主政多处,政绩斐然;丁惟宁治行第一,风度严正,不避强御;刘璞冒死弹劾魏忠贤,气节为朝野所重。清代仕宦者保持了一贯的“循吏”风范,丁允元为民施政,秉公执法,民称“赔钱太守”;秦国龙秉公执事,吏部考核曾居全国第一,政绩超卓,审理“山西巨富亢百万独子杀人一案”铁面无私,轰动朝野,被誉为“大清第一清官”。民国丁惟汾同盟会创始人之一、山东同盟会主盟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在其影响下,侄子丁履侗(天鹤),外甥薄守德(字子明)、郑培南在年纪很轻时就为民主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琅琊古地民风淳朴,多反抗强权、心系天下、拯救苍生的仁人志士。西汉民间英雄吕母、樊崇反对王莽暴政,振臂一呼,从者如云,所组赤眉军所向披靡,杀县宰,逐官吏,一时风起云涌。后人每念及此,多有追忆。清朝翰林卜祚光有诗云:“黄尘风起岭云波,西汉荒城此日过。何处重寻新第宅,于今还列旧山河。名园景失征人泪,古碣敲残牧竖歌。怅望前村吕母崮,空余蔓草夕阳多。”南宋女英雄杨妙真领导农民起义军“红袄军”奋力抗金,多次严拒金国的招降,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与其兄、丈夫、母子接续抗金50多年,巾帼不让须眉,令世人敬仰,至今烧窑沟、大窑村、小窑村、斩将台的动人故事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组织早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王尽美,以“尽善尽美唯解放”铭志,在革命的四方奔波中,为民族振兴、人民觉醒贡献光与热,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建国后毛泽东在青岛视察工作时,曾特意向山东党的负责同志讲起王尽美,说:“你们山东有个王尽美,是个好同志。”1961年8月21日,董必武去武汉途中,深情地怀念起王尽美,在列车上挥笔写了一首《忆王尽美同志》的诗:“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莒国故里政通人和,多执政一方、教化乡里、恩泽生民的有为官宦。战国曾子慎独自省,孝名远播,政教敷施,文学益著,授徒讲学,教化莒人,位列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东晋藏熹品行端正,不慕金银,富有谋略和军事才能,用心治地,“招聚流散,归之者千余家”,民众安居乐业,卓有声望。南朝刘秀之廉洁清正,勤于政务,体恤百姓,处事公正,“性纤密,善纠摘微隐,政甚有声”,薨后孝武帝甚悲痛之。南朝孙谦历仕宋、齐、梁三代,官成两朝,五郡长官,勤政廉洁,抚慰百姓,以诚待之,劝课桑农,白首不怠,民丰而己俭,粗衣陋室,乐善好施,善治狱,“治繁以简,狱无系囚”,地方靖安,百姓和睦,终前特命免冠下葬,以存俭率,梁武帝亲为举哀。元代相林、刘好礼主政莒地,防范盗贼,积谷兴学,劝农教士,百姓安居乐业,被尊称为“贤守令”。清代李方膺在莒期间,祛除诉争,教化众民,劝农富商,兴学起教,自掏俸禄,修缮学宫,并组织编纂《莒州志》,耗费七年时间,方以完备,为研究莒地历史文化留下了详实的文献记载;丁恺曾撰修《沂州府志》,全书30卷15目,是一部较为完备的地方志,得到学人的赞誉,后支持修撰《日照丁氏家乘》,所著《说书偶笔》《治河要语》等被编入《四库全书》存目。
  东莞故地学风浓厚,多学贯古今,潜心著述、文以载道的饱学之士。南朝臧荣绪自号“被褐先生”,纯笃好学,博学多才,不慕仕途,数次拒绝高官厚禄,潜心著述,先有《嫡寝论》表其孝之心,被称“灌园叟”,后撰110卷《晋书》鸿篇巨制,弥纶一代,与友关康之被世人尊称为“二隐”。南朝刘勰志向高远,刻苦治学,博通经论,焚膏继晷,呕心沥血四个春秋,从建武五年(498)到齐和帝二年(502)间,写成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最辉煌的鸿篇巨制《文心雕龙》,细致阐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部“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鲁迅先生曾评价道:“篇章既富,评骘遂生。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文心雕龙》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在世界文学批评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金代张莘卿高中进士甲科,勤于政事,刚而不挠,宽而容物,“断狱主于宽恕,济活甚多,吏民去思之”,文章温润峻洁,文笔超凡,参与《金太祖实录》编撰,众人无不赞其文思精敏,词旨典雅,深得两汉之风;张暐历任太常寺、礼部20余年,明古今礼学,是当时士大夫的师表典范,其子张行简是日照第一位状元,历金世宗、章宗、卫绍王、宣宗四朝,仕十数要职,礼学、天文、立法、术学皆有精通,曾奉命纂修《礼例纂》120卷,自著《敬甫文集》15卷,校正《太一新历》,被清朝四库全书总编纂纪晓岚所称道;党怀英金朝文坛领袖,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喜爱收藏,凡辽代碑铭墓志以及名家的文集,或记述辽代史事的文字,均送交官府,擅长玉箸篆书,世人称颂“独步近代”,所写“泰和重宝”铸成钱币中的珍品“金泰和”。时人赞他文如欧阳修,诗如陶渊明、谢灵运。元末明初赵原善著名画家,画法多变,有“龙角凤尾”“金错刀”之称,有名作《合溪草堂图》《晴川送客图》《陆羽烹茶图》传于世。明代焦竑以殿试第一入官翰林修撰,善为古文,是泰州学派的中坚,晚明程朱理学释道两教和西方学术兼容并蓄之集大成者;丁耀亢以《续金瓶梅》闻名于世,诗文传遍大江南北。清代才女纪映淮善诗赋,被清初文坛领袖王世禛所赞赏;秦露名压群贤,被称“海曲三君子”;陈嶦诗赋超卓,深得乾隆赏识,参加“千叟宴”,得御赐鸠杖、诗章;许瀚训诂学、金石学、校勘学、方志学皆有建树,被清末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誉为“北方学者君第一”。
  欲高门第须为善,优良家风代代传纵观日照地区的名人或显贵,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多集中于几个大家族中,形成了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世家”。以年代排序分别是:周初封爵、开疆拓土的莒子家族;西汉诛灭诸吕、匡扶汉室的城阳王刘氏家族;南北朝辅助刘裕、成就霸业的苗族后裔刘氏家族与外戚显贵臧氏家族;唐朝驰骋疆场、金戈铁马的藏氏家族;北宋多人为官、显赫一时的傅氏家族;金代三代五进士,建树颇丰的张氏家族;元代以文学名于世、以战功被封赐的邹氏家族与季氏家族;明清两代的“丁、牟、秦、安、李”五大家族,“大店庄、北杏王,岳家春生、小柳行,功名数着小窑上”的民谣,至今被世人传颂。《日照名人世家》系统钩沉了26个世家的家族谱系、功勋耆老、史迹掌故,尝试揭示这些世家人才辈出、群像叠叠背后的文化密码,对研究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历史变迁与深远影响有一定的帮助。
  忠心报国的家国情怀是日照世家兴盛的政治本源。一个家族的繁衍兴盛、声名远达从根本上来说,要有功于社稷,有恩于黎民,要有为天下计、为苍生计的家国情怀。明清日照牟氏家族一世祖牟元洪武初年,领兵千名,到日照中瞳里驻扎,镇守海疆,防御倭寇,四世祖牟铎力大无穷,所用大刀40多斤,受封“武略将军”,与登陆之海盗倭寇奋战,力劈倭寇8人,因立竭为国捐躯,五世祖牟景云与倭寇战,阵亡。“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的爱国情怀激励着牟氏子弟恪守家族荣耀,戮力精忠报国。在六世祖牟珙的教导下,其四子科考具名,朝廷赐匾“牟氏四凤”,此后牟氏子孙共考取进士4名,举人11名,贡生21名,外出做官者10名,成为清代五大家族之一。明清莒城西街张氏一世祖张海,跟随明太祖屡立战功,后因战功封千户侯,世袭武略将军,历经九代,有功于社稷,遂成日照知名世家之一。
  尚文崇教的优良家风是日照世家兴盛的文化内源。隋唐以来,开科取士,寒门子弟和普通家族有了改换门庭的机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科举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日照名人世家》遍数日照26世家的历史谱系,揭示了尚文崇教、育才兴学的优良家风与日照世家兴盛的内在关联。涛雒丁氏家族迁自明初,明末丁氏出了第一个秀才,丁珩。丁珩痛思家业不兴的主要原因在于学业不兴,因而下决心倾资办学,并身体力行,亲自坐馆授课,对子女严格要求,使家风文墨渐兴。自此,“读书继世,忠厚传家”成为丁氏家族的族训,代代传承。在“尚文崇教”家风的熏陶下,丁氏家族明清两朝中进士15名,举人35人,近代更有丁惟汾、丁守存、丁肇中、丁观海等一代风云人物,成为日照首屈一指的书香门第。日照海曲太平桥金代张氏家族,礼学甚隆,三代五进士,日照第一个进士,第一个状元均于此出,其中张行简为状元(进士第一),莘卿为榜眼(进士第二),张暐、张晔、张行信三人(进士),这在日照历史上绝无仅有。日照海曲太平桥李氏家族,明清两代勤学苦读之风甚笃,或聘请名师,或父教子学,或兄弟切磋,或相互激励,考取功名者甚多,仅清代,就有210人取得功名,其中进士2人,举人13人,五贡95人,庠生110人,在日照县城有“李半城”的美称。其他世家的兴旺发达也多与重视科举、读书起家、教育兴族有直接的关联。
  较为充足的经济实力是日照世家兴盛的物质外源。中国古代的教育以私塾教育为主,佃农、贫农生活贫困,难以支付子女教育的学费资养,只有出生于书香世家或地主官僚家庭的殷实之家,才有机会饱读诗书,学问大成。明清之后,商业之风渐盛,部分富商巨贾开始以经济为阶,求取功名。清代莒州小窑管式家族的兴起就是建立在长期财富积累的基础之上。据《城阳官氏族谱》记载,清朝乾隆年间,官氏十二世管得成“先畴百余亩”,家大业大,家庭富足,后“经营三十余年,置田三千余亩,粟财充溢”。官氏经济富足后,期待仕途上有所发展。十三世管镇为求儿子管廷献考取功名,高薪聘请名师,其中,管廷献的授业恩师有9位,包括庠生1人、廪生(秀才中的一等)3人、岁贡生1人,翰林道台1人,举人1人,进士1人,知州1人;受知师5位,包括济南知府、沂州知府成善,刑部尚书、山东学政郑敦谨,山东乡试同考官彭启昆,山东学政赵佑宸,山东学政于建章,如此众多的名士高官受聘为管廷献的老师。功夫不负有心人,同治九年(1870年),管廷献考中举人,光绪九年(1883)考中进士。此后,管氏家族“一门五进士,四人入词林”,成为日照世家的后起之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无论是戍守边疆的忠义世家,还是崇文重教的仕宦世家、潜心向学的学术世家,都以良好的家风家教,渗进子孙后代的血液,给子孙后代成长以坚定指引,也为今天家庭教育、青少年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启示。
  修志以存史,知史而鉴今。《日照名人世家》不只是一部日照名人与世家的编年史,更是一部生动展示日照三千年厚重历史文化的人文史。“一书阅尽三千年”,编者以对赓续日照优秀传统文化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用近五年年的时光埋首皓经,在历史文献、志书年鉴、家谱族谱中精心爬梳,将一个个彪炳千秋、壮怀激烈、跃马疆场、经天纬地的英雄人物,重现在我们面前,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文人风骨、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日照精神。《日照名人世家》必将对日照区域文化研究、日照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副刊·专题】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品人文之厚重扬家国之情怀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