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成长与觉醒
  

王力丽
  《寻找鱼王》是中国当代作家张炜创作的中篇儿童小说,首次发表于《人民文学》2015年第6期。
  2016年2月4日,《寻找鱼王》入选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民阅读活动组织协调办公室组织开展的2015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少儿类图书。
  2016年11月,《寻找鱼王》入选第三届“上海好童书”的得奖书目。
  2017年4月,《寻找鱼王》获得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
  2017年8月4日,《寻找鱼王》获得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2017年12月21日,《寻找鱼王》获得山东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优秀作品奖。
  2020年4月,《寻找鱼王》入选2020年丝路书香工程项目。

  张炜老师的《寻找鱼王》获得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我觉得不单纯是写给儿童的,也是写给成人的,有隐喻的意味,更有现实的针砭;是写孩子的成长,也写成人的觉醒。
  书中有两条线,一是少年寻找“鱼王”、想做“鱼王”的行路历程及心灵成长的过程;二是两代“鱼王”爱恨情仇及后代“鱼王”去贪念、心灵觉醒的过程,相互穿插,并行不悖。
  大山深处对大鱼的渴望和对大鱼的珍惜,是因为山里水少和对鱼的稀罕。大鱼通常不是用来吃的,是摆着看的。过年的时候,从初一摆到大年十五,不动筷子,远远看着,没有大鱼的,为了撑门面,借一条大鱼招待客,客人走了赶紧送回去,“一条大鱼就这样在山里转来转去。”实在没有,刻一条木鱼代替。
  一条大鱼成了一种遥远的梦想和期望,成为一种美好的生活理想。少年喜欢鱼,记忆中吃过的两次鱼,是泥鳅。鱼的腥气与香气,是鱼的独特气味,梦寐以求想要一条大鱼,至少两拃多长。
  捉大鱼是一种大营生,大营生得有大本事,捉大鱼的人把山山水水都装在心里,能寻得到大鱼,是山里的“鱼王”。少年日思夜想、立大志“要当一个捉大鱼的人,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逮到大鱼立马拿回家,可父亲却说:“第一条大鱼,那要送给老族长。”少年的父亲一心想找到山里的“鱼王”,是有私心的,他自己没有成功,想让孩子成为“鱼王”。
  少年和父亲一次又一次走在找寻“鱼王”的路上。风餐露宿,找一个山的阳面,拢一个草窝,就当房屋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不知攀过多少座山,蹚过多少道谷,走一天也见不到一户人家。走了十多天,进入了一个特别深长的沟谷,看到一个被山草和树枝覆盖的矮矮的石头屋,见到一个瘦瘦的、头发稀疏全白的八十多岁的老人,话不多,眼神深邃,感觉是有经历和故事的人,父子俩吃上了带鱼酱的一顿饭,如同饱餐了一顿大鱼。鱼酱是鱼做成的,它就是鱼。
  少年留了下来,拜师学艺,想看到奇迹。在大山里,大鱼就是奇迹。跟着老人种地、打水、劈木头,炒花生、炒豆子、炒地瓜糖,还去偏远水坑里捉鱼,老人只是静静观察,看,不吱一声,突然,手快如闪电,像射出的箭,手指扣在鱼鳃那儿,一条两拃长的大鱼被拖出水面,奇迹出现了,看得人和猫目瞪口呆。不过出手只能一次,不成就走人。所以说机会都是留给有所准备的人。少年以为会送给老族长,是父亲告诉他的,而且还是崇拜敬畏的口气。老人将大鱼煎炸、翻动、拍打、添水、起锅,少年第一次吃到了从未敢想的大鱼。听说只有老族长才舍得这样吃大鱼。
  当晚少年做了一个梦,手里举着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鱼,给妈妈看,“梦中差不多总是有鱼有水。”
  在冬天,师傅在冰面凿出一个冰洞,敲打几下冰,就会抓住一条大鱼。少年想自己的将来:能够捉到无数大鱼的那一天,会将大鱼送到沙河集,变成一个最富有的人,而且还会见到老族长,听老族长叫我“鱼王”。老族长亲口喊出这两个字才作数,那时我就是真正的“鱼王”了。孩子有志向也有想法了,想要更多的鱼,想做大山里唯一的“鱼王”,想法实现了就是志向,多了就容易变成欲望。
  师傅却从不捉更多的鱼,也不找一片更大的水。没有什么多余的念想,“我不想逮那么多鱼,我想吃才逮一条……”年轻贪多,用鱼钩和网,还有鱼叉和捞斗,年纪大了,这些器具都不用了,那不算真本事。有些人用小扣网拦在溪口汊口、用竹棚围,甚至用毒鱼草,把刚刚长成小拇指大的鱼捉来吃,是最让人瞧不起的。竭泽而渔,不仅是对鱼类的破坏,更是对生态资源的破坏。
  或许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了,因为贪念两败俱伤,所以退回山野,退回本心,内心富足平静是最大的富有。
  书中提到的老族长,大人们有大鱼都要送给老族长。这个并没有出面的人物,像一个巨大的阴影,具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口口相传的“老族长”这几个字就能吓唬住人。
  大鱼是一种象征,老族长也是一种象征,随着故事的深入,这些象征外延化、扩大化。老一辈的两个“鱼王”,太挂记老族长了,最后都死在这挂记上,“捉到最大的鱼都想送给老族长,就像害了魔怔……”斗筲之民的卑微和小心思,对权威的畏惧和膜拜,可见一斑。
  有意思的是屡次出现的一个猫,猫是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是一个缓冲带,是交响乐中的慢板,是文章中的闲笔,是高速路上的服务区。老人有一个蓝眼睛黑花大猫。“捉鱼的人最好养一只猫,因为它和人一样喜欢鱼,而且鼻子太灵了。”猫走路轻手轻脚,不会骗人,它能听懂你讲的话。比如少年听老人讲两位“鱼王”的故事。“我听得大气不出。我发现身边的猫也凝了神,忘记了抿嘴和舔手。”
  每次猫与人同行,一起去捉鱼。捉鱼可不是手到擒来、唾手可得。历经艰辛和苦难,上百次上千次的耐心观察、凭嗅觉闻、看清“熟水”“生水”。“熟水”里才有鱼,“生水”里没有鱼。“生水”是刚下的雨和化成的雪水,而“熟水”是一直存在一个地方的。少年发现师傅居然不会水,听师傅一席话,少年明白了,我也明白了。在大河大海大湖里,非得有好水性,没有这个本事别想成个好渔人。这样的人算是“水手”。如果在没有多少水的大山里,只要认识有鱼的水和没有鱼的水就成。鱼在哪里、大或小,都要知道,然后就是把它捉上来。这些人是“旱手”。如今的“鱼王”应该有“旱手”和“水手”相加的本事。有经验的“旱手”一眼就知鱼藏在哪儿,鱼王是鹰的儿子,有一双看得清暗藏水中鱼的鹰眼。它有多大,鱼头朝哪儿,空手就能把它擒住。“想法找到小鱼长大的地方,这是捉鱼人的本事。”
  原来老人是“旱手鱼王”的后人。他的爷爷、老爷爷那一辈都是“旱手鱼王”。
  如今的老人,有本事,不张扬;有耐心,抗孤独。远离喧嚣和诱惑,守住内心的底线和安宁,“天底下无论什么行当,有真本事的人都会悄悄藏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个平安……”
  只是,老人经常站在一面山坡上,眺望更高的山那边,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那边有一片蓝色的雾气,雾气底下有个最能捉鱼的人,是个“水手”。
  少年也跟着老人眺望,穿过岁月的漫漫时段,仿佛看到老辈“鱼王”曾经并肩及分裂的情形,都想做唯一的“鱼王”,有惺惺相惜的兄弟情深,有争强好胜的斗智斗勇;有情感的缺憾,更有人性的幽暗。老人的父亲是“旱手”,却被“水手”虚假的赞美所迷惑,迷失了内心的底线,放弃了自己的优势,跟着“水手”下水,“旱手”死在“水手”擅长的水域里,被“大嘴鱼”咬死。而“水手”一直想捉更多更大的鱼,最后死在捉大鳜鱼的浑水中。
  一代“鱼王”,一家“旱手”一家“水手”,正常是互不影响,各有专长,本应各自有幸福美满的生活。但两个“鱼王”争名夺利,都想做唯一的“鱼王”,被欲望遮住了双眼,被浑水搅乱了脑子,丢掉了本分,失去了本心,“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贪婪引来灾祸,两位“鱼王”都死于贪心上。自知者明,自胜者强。“人到了什么时候都得守本分,明白自己是干什么的,明白了也就安心了,也才能做好事……”
  老人的父亲终究被红尘滚滚的浊浪所吞没,母亲也含恨而去,生前告诫他:“走开吧,别迷恋这个窝了,这儿待不下了。”怕被赶尽杀绝,年轻的师傅开始流浪。他记得当年父亲救大鱼放生,天地万物的事都是因果报应,父亲也被大鱼搭救过。所以,师傅下了决心:“一辈子再也不做坏事,要像一个‘鱼王’的后代,绝不能使用下作的方法混日子……”
  师傅开始慢慢静下心来,远离人群和纷争,从贪心到寡欲,有生态考量,也有敬畏的成分,“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大自然为人类留下足够多的资源,是惠泽大众,不是据为己有。师傅琢磨把“旱手”父亲传下来的根留住。闲下来去找湿地的水洼,看水色、嗅水味、辨水的纹路,观察里面是否有鱼,多大的鱼,练出像鹰爪一样快的手速。有些鱼藏在土里沙子里,得有特别的眼神和鼻子,得好好用心揣摩,不知试了多少次,才学会这个本领,还得会分辨毒鱼,这是“旱手”的大本事。
  少年跟着师傅长本事了,知道做成一件事的不易,下苦功,细揣摩,也渐渐明白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师傅那儿学是一方面,更重要是自己悟。“长辈人牵手走三里,自己走七里,一辈子十里。”老人说得好:“这本事不光是从别人那儿取来,还要自己去找,一点一点找到一些、放下一些,最后留下来的,才是有用的真本事……”
  舍得、放下,舍得诱惑,放下贪念,多则惑,少则得,人容易欲壑难填,没有满足的时候,但多就好吗?多藏必厚亡,多出身外的东西都不是自己的,而且会害人。水中有吃人的“大嘴鱼”,水外也有吃人的“大嘴鱼”。老人的父亲为此丧命,老人及时收手,否则,也是性命难保。“为什么要捉那么多鱼?它们也是一辈子,我捉了越来越多的鱼,就成了它们的冤家对头,这还会有好下场?”血的教训教育启发了老人,老人又来教育提醒贪心的徒弟。
  人一旦起了贪念,就会不择手段,利欲熏心,凡是有所阻挡,就不计后果。大山里有富饶也有危险,有希望也有绝望,有忠诚也有背叛,有生与死,有明与暗。要懂得放下,知止不怠,知足之足,常足矣。
  一代“鱼王”的恩怨,波及到后代,互不往来,但随着时间流逝,年岁渐长,第二代“鱼王”都在对以往考问和反思,也相互关注和牵挂。就像老人年轻时四处流浪,在山里逃窜了不知多少日子,一停脚发现还是离家不远,人一辈子都得被家乡吸着,家乡是根,家乡有值得留恋的地方和人。老人经常望着南边那片蓝色雾气,沉思或者叹气,那是另一个“鱼王”的家。老人说过:那片雾气下边有个更大的水湾,有个捉鱼的能手。
  年岁越大,渐渐明白,当了“鱼王”又怎样,会比父亲做得更好?父亲的结局让老人害怕。“人一辈子都在学,最后也不能说学成了。”老人一直对少年抱憾着“我真的不算‘鱼王’——— 他们都死了——— ”,不要那么多的大鱼,不要青堂瓦舍,有一件容身的小屋,种点吃物,只捉自己吃的鱼,捉到大鱼,也不必想着送老族长,再养一只猫为伴,就够了。生活简单,这个世界就简单。无欲则刚,没有了欲望,远离了诱惑,也就是远离了灾难。
  老人知道自己离死亡不远了,他嘱咐少年去南边那片发蓝的雾气下边,找“水手鱼王”的女儿,一个老太婆,“去找她吧,她捉大鱼的本事比我强,她会让你不再怕水……”山里人一般都怕水。
  老人走后,少年仿佛一夜长大成人,等到春暖花开,少年踏上了继续找寻“鱼王”的过程,带着老人的猫,寻找蓝色雾幔下的秘密,也许真正的“鱼王”就藏在雾幔下。
  终于,见到了大山里最后一个“鱼王”,“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太婆,头发白了多半,瘦瘦的,额头有点鼓,下巴往前奇怪地伸着,一双大眼闪闪发亮。从此,跟着老太太学找鱼,更学做人,化解怨仇,少年从两位“鱼王”身上学到找鱼、学到宽厚谅解、学到寡欲不争,学到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爱护,更是学到爱、大爱无疆。
  老太太不愧是“水手鱼王”的后人,她在水中是一条鱼,无声无息,了无痕迹,像深水里游过一条大鱼一样。她教少年去掉恐惧心,告诉少年这里有整个大山的“水根”,水和树一样,没有根就得枯。
  夜晚的陡崖下面的湖水,升起蓝色的雾气,走近又消失不见;阴暗的水洞模模糊糊、神秘莫测,好像藏着千年的秘密。老太太看着一心想做“鱼王”的少年,告诉他,“我不是‘鱼王’,你师傅也不是。因为做那样一个‘鱼王’不会有好下场,前两个‘鱼王’怎样,你是知道的。”并领他看到了真正的“鱼王”,是一条巨大无比的大鱼,是大山里的“鱼王”,有它在,大山里的水不会枯竭,如同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它是看护水根的。
  老太太用了一辈子才找到“鱼王”,大自然的“鱼王”,并看护着它。
  少年也终于从幽幽水洞里找到了那束光,找到了自己的根。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副刊·专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成长与觉醒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