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春天是个动词
  

于晓斌

  春天是动感的。《说文》中“春之为言蠢也,物蠢而生”,所谓“蠢”,即“蠢蠢欲动”之意。单就物候学家解释的“立春”这一节气,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就是“萌动”的最好的明证。冰雪消融,草根抽芽,虫蛇翻身,地气萌动,无不彰显着律动的青春与活力。可以说,春天,奏响的是一种怦然心动的号角之音。
  春天是多情的。相传吴越王钱镠的王妃戴氏,出身农家,但是个孝顺女子。每年寒食节都要回娘家省亲。有一年,春色将老,陌上花已发,而王妃迟迟未归。一日,钱镠走出宫门,只见西湖堤岸一片桃红柳绿,想到与戴氏夫人已多日不见,心中不免生出几分牵挂和思念。回到宫中,便提笔写上一封书信,其中有这么一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欲催归而请缓,念人而转惜花。就是这位“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的吴越王,因思念写下了这深情的九个字,可见其也有千转柔肠、细腻入微的一面。也许钱镠不曾想到,就是这九个字,虽跨越了千年,却成为春回大地情人唱和的经典绝句。读到它,仿佛仍能感受到当年的春色撩人,感受到当年的融融春风和艳艳花海。而崔护的那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让人感悟到情到深处的执念,以及物是人非的沧桑。
  春天是忧伤的。尤其在清明时节。画家杨健在其散文《清明》中说,清明,是一个温习自己从何处来的节日,因为不知道自己的来处,不敬自己的来处,即无归处可言。正如恩雅所说,每个人都有一条根,它就在脚下,每离开故土一步就会异常疼痛。唐代杜牧的一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缕断断续续的细雨,一腔剪不断理还乱的思念,一处酒家,一杯佳酿,铸成了清明不朽的经典。
  此时,也许故土的老屋还在,但早已物是人非;也许曾经的家随着岁月的更迭早已面目全非或化为乌有,但,一座座坟头,便是张、王、李、赵一支支嫡亲血脉的坐标。根在这里,便不会迷路;乡情在这里,灵魂便有栖息的港湾!在清明,喊上一句“归去来兮”,这是对根的呼唤,更是对魂灵的呼唤!
  春天更是豪放的。春雨应该是春天最动人的乐章之一,作家祝勇这样写道:“这乐器,与季节、气象相合,风声雨声、帘卷树声,落在建筑上,都成了音乐,而且,从不凝固。”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经过春雨的润泽,一时间,各色知名的、不知名的花儿就像一场春雨与一朵春花早已密谋好似的,在举行一场盛大的“选美”宴会,细腻而又激情,多情而又奔涌。而清瘦了一季的山川河流、疏影横斜,经过“惊蛰”这一清脆的吆喝,打开了禁锢的心灵,开始绿肥红瘦起来,“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仿佛一下子拥有了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底气。
  三毛说,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真实的生活,欢笑,眼泪,雀跃,疲倦,但我们拥有相同的时间,用一生的脚步丈量。春天,孩子们人口一枚简简单单的柳笛,用不成调的春曲,把春天含在嘴边上。而单调寂寥的天空,被孩子们放飞的风筝点缀得丰富多彩,那一根根被拉长的丝线,将他们童年的梦想放飞到远方。
  老舍先生曾说: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我想,这句话也适用于春天的耕耘。春天,农人们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规划着一年的希望和憧憬。他们用饱经沧桑的双手,捧一抔土,嗅一嗅墒情,抓起闲了一冬的农具,用春耕春种绘就一幅“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初晴”的农耕锦绣。难怪诗人如此赞美春耕—— 春耕,是在大地上写诗;春耕,是缄默寡言的农家人对土地的一次盛大的抒情。
  哲人说,你看花,花也在看你,世界瞬间明亮起来。最好选一个煦暖的日子,独自一人走向带有泥土芳香的原野,去读懂春天每一个鲜活的意象,每一个动人的韵脚和更具深邃的意境。此时,云淡风轻,鸟儿鸣啁,嫩芽萌发,蓓蕾初绽,那感觉就像一个不胜酒力的美女,陶醉在春韵里,感受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壮丽;漫步在春韵里,触摸到“浅深春色几枝含,翠影红香半欲酣”的温馨;沐浴在春韵里,升腾出“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拔节向上的气概。
  有人问林徽因,春天是什么,她说,春天“是爱,是暖,是希望”。
  春天靓丽,恰似风华少年时。
  春天典雅,宛如一曲充满希冀的序曲。春天诗情画意,我不负时光,时光亦不负我。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海曲文学】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春天是个动词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