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域资源“活”起来,集体经济“壮”起来,群众腰包“鼓”起来,莒县——
全媒体记者 厉倩
盛夏时节,在莒县广袤的田野上,连片的新式大棚在阳光下熠熠闪耀,招贤玫瑰、南涧小米、库山丹参、小店绿芦笋、果庄油桃等一个个乡村优势产业活力迸发、生机涌动,一派蓬勃发展的景象。
近年来,莒县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推进强村富民的重要途径,全面实施“千村共富”行动,通过整合人员、市场、政策等发展要素,激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
“头雁领航”聚合力
“听了别的村党支部书记传授经验,让我对产业发展又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说起乡村振兴大课堂带起的新“潮流”,浮来山街道沙河崖村党支部书记朱京忠直呼解渴管用。
回村后,朱京忠立即召开党员大会,在“头雁书记工作室”帮助下,进一步优化“以树兴村”的发展道路,并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基础上,完善银杏种销产业链。
小银杏变身大产业,如今的沙河崖村银杏园内,棵棵银杏修长挺拔,粗细不同的树木错落有致。得益于良好的发展规划,银杏产业不仅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村集体经济每年也能收入30万元以上。
就在沙河崖村银杏树成为村民增收致富“摇钱树”的同时,邻近的果庄镇,一场壮大村集体经济专题的擂台赛也悄然打响。
“这是我们村新建的油桃市场,上市时可直接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通过现场观摩,我发现与其他村的工作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今后要争取迎头赶上!”擂台赛现场掌声热烈、氛围浓厚,彻底点燃了村党支部书记们的工作热情。
村庄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雁”。莒县聚焦村党支部书记这个基层“关键少数”,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头雁”工程,连续举办14期乡村振兴大课堂,挂牌成立40处“头雁书记工作室”,配齐配强骨干力量,开展“组团式”结对帮扶,累计帮助化解集体经济发展难题152项。
“社企共营”拓市场
构建产供销一体化链条,是破解农产品滞销难题的关键。在峤山镇南涧村,“社企联盟”的组建就成功打开了小米的销路。
“通过组建乡村振兴‘社企联盟’,促成了涧南春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市三兴食品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小米由企业统一收购销售,价格由过去的每公斤24元增长到40元。”南涧村党支部书记李新宝激动地说,“现在,企业带着我们一起干,每年能为合作社带来200万元的收益,大家伙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库山乡的双泉村,同样享受到了“社企联盟”带来的“红利”,成就了强村富民的“丹参事业”。
据该村党支部书记李金军介绍,原先每公斤仅售16元的丹参,通过引入企业合作,加工成丹参茶销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卖到每公斤160元,村集体收入也突破了40万元。
聚焦“一村一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等乡村特色农业,莒县挖掘确定招贤玫瑰、南涧小米、库山丹参等32个优势产业,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联盟+土地托管+农户”模式,集中资源打造23处千亩大田托管示范片区,并依托镇街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设立20处“社企共创空间”,出台“社企共营”操作规程,推动形成“传统技艺+高新技术”“特色产品+优质管理”的共营共富模式。
“政策帮扶”促振兴
在龙山镇后仲沟村高标准农业产业园里,村民们正在大棚里忙着采摘成熟的茭瓜,忙碌间不时传来欢声笑语。“今年大棚收成不错,每天产量能达到4500多公斤,这个时节,村集体收益一天就能有3000元!”后仲沟村党支部书记、德信土地股份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开雷欣喜地说。
然而,两年前的后仲沟村,还是一个经济薄弱村。如何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实现乡村振兴,成了一直困扰张开雷的难题。
就在省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龙山镇后仲沟村工作组入驻后,这一难题得到了解决。村集体在驻村工作队100万元帮扶资金支持下,成立合作社,吸引了全村246位村民入股,流转土地52亩,建成后仲沟村高标准农业产业园,成功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策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近年来,莒县积极争取各类资金1.1亿元,先后扶持160个有发展潜力但缺少资金的村实施壮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连续3年设立2000万元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集中向集体经济最薄弱的100个村倾斜,通过贷款贴息、担保费补贴、扶持奖励等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领作用。
如今,村域资源“活”起来了,集体经济“壮”起来了,群众腰包“鼓”起来了,全县村级经营性收入已经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13个乡镇叫响“一镇一业”品牌,“千村共富”的美好愿景正在逐步成为生动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