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从“农”出发,向“兴”而行
——写在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全媒体记者 史树梅 姚彩虹
  当飒飒秋风吹过田野、山间,东港大地处处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南湖镇蔬菜产业大棚风生水起,托起市区居民的“菜篮子”;后村镇千亩软枣猕猴桃基地里,青翠欲滴的“绿宝石”硕果累累;三庄镇的高油酸花生标准化示范基地迎来丰收,村民笑开颜;涛雒镇金灿灿的水稻基地里稻花飘香,饱满的稻穗承载着希望……
  田野,孕育着丰收的希冀;农业,正走出铿锵的步伐。
  从“农”出发,向“兴”而行。今年以来,东港区农业农村局围绕“三区同建、三个前列”要求,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区”为主线,以“大比武”活动为契机,重抓产业、大抓环境、狠抓治理,不断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重农稳粮 筑牢“三农”压舱石
  农谚说:“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当前,夏粮丰收已到手,秋粮丰收有基础。
  据统计,东港区今年小麦种植面积达8.9万亩,较去年增长7 . 9%。全区小麦收获总产量达3 . 74万吨,同比增长19.9%,累计投入收割机械300余台,机收率达99%。
  夏粮增产丰收,为稳住经济大盘积蓄力量,为应对各种挑战增添了充足底气。眼下,东港区各地绷紧弦、加油干,压茬抓秋粮。
  蓝天下,涛雒镇天台山现代农业片区,一望无垠的谷田里,沉甸甸的稻穗迎风摇曳,在微风中翻滚着“金色稻浪”。“10月初就能收割了,我们今年种了300多亩,亩产850斤,预计总产量在130吨左右。”日照农发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牟滕飞告诉记者,今年公司选择的稻谷品种抗病性、抗倒伏性较好,米质口感更好。
  稻花香里说丰年,涛雒镇水稻种植面积近万亩,以稻为“媒”,该镇已举办三届稻田文化节,开展具有涛雒特色的文艺展演及农事体验、比赛项目,吸引市民游客及周边村民齐聚稻田尽享丰收喜悦。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来之不易的丰收背后,是东港区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的生动实践。
  走进东港区广袤的农村,连片成方的田地、阡陌纵横的机耕道,现代化的浇灌设施,构成了一幅农业发展的生动画卷。
  “向高标准农田要产量”,东港区把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打造粮食生产优势片带、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举措,2022年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通过市级验收,并投入使用,2023年0.5万亩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项目正在实施,“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托稳农民信心。
  技术下乡,助力稳产增产。东港区全面实施小麦“一喷三防”,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分片包干,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1200余次,印发惠农政策包2000余份,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到田,累计开展喷防面积5.37万亩。
  科技助力“颗粒归仓”,也成为稳产的关键。据东港区农业机械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杨涛介绍,今年东港区涛雒、后村、南湖以及陈疃4个乡镇新上烘干设备日烘干能力200吨,秋收前全区烘干能力将达到每日370余吨,同比增长446%,为产业化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从机械化种植到机械化收割、机械化烘干,东港区强化科技支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广袤大地正铺展出“多产粮、产好粮”的美丽图景。

特色产业 激荡乡村振兴新活力
  产业兴,则乡村活。
  9月14日,在三庄镇大王家寨村的高油酸花生标准化示范基地,村民们忙得不亦乐乎,沾满泥土的花生破土而出,被整齐的摆在地头。
  “昨天开始干的,现在已经刨了30多亩,每亩产量约在800斤左右。”三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孟凡华告诉记者,高油酸花生产量高、出油高、可加工性强,市场前景广阔,是东港区在大力推广的特色产业。
  与之同时,东港区协调辖区粮油食品加工企业,推行“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构建以花生种植、产品研发加工、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让一产“接二连三”,解决销路和深加工问题,为产业融合发展开路引路。
  从东走到西,从南走到北,在东港区广袤的沃野上,一个个鲜活的产业从发芽到绽放,正在驰而不息地拓宽乡村振兴路。
  从“茶叶”到“茶业”,后村镇用“一片叶子”撬动了产业的大发展;不断壮大的黄桃产业,让三庄镇的桃农尝到了“甜蜜”滋味,奏响了11个乡村的“致富曲”;南湖镇的苗木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填补了多项国内苗木自主品种空白,产值近亿元;涛雒的水产育苗、养殖业跨越发展,激发澎湃“蓝色动能”;陈疃镇的小蓝莓撬动了亿元产业链,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引擎”;西湖镇的木耳、花卉等绿色产业成为农村增收新引擎。
  特色农业“百花齐放”,农业项目精彩纷呈。今年,在东港区“三农”领域重点项目清单中,金果粮油花生全产业链改造提升项目、义泉精致茶业研发加工项目、东港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等54个项目有序推进,为乡村振兴再添一把“火”。
  依托优势产业,东港区大力培育发展“三品一标”优势农产品和知名企业产品品牌,举办“樱花节”“农耕节”“绿茶节”等农业节日,实施日照绿茶“谷雨工程”,多举措擦亮农产品“金字招牌”。
  今年以来,该区指导申报市级知名农企业品牌7个,全区“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156个。上半年,该区共有7家企业通过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评审。5家家庭农场被评为市级示范场、1家农机合作社申报市级示范组织,累计创建区级以上示范社71家、区级以上示范场36家。
  从陆地到海洋,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汗水农业”朝着“特色农业”“智慧农业”加速转变,东港农业迸发着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

美丽家园 点“靓”乡村幸福生活
  从山坡的矮旧石头房到青瓦白墙的二层小楼,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落后村到干净整洁、配套完善的新社区……这是南湖镇石老山村的嬗变,依托绿水青山,这里的村民吃上了“生态饭”,鼓起了“钱袋子”,有了让人羡慕的宜居新家园。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在东港区,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庄不在少数。
  涛雒镇小草坡村实施雨污分流、美丽庭院、垃圾分类、无烟村庄创建……“绿色转型”让小草坡村摘得省级文明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等称号,成为远近知名的“美丽乡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美丽乡村新画卷如何绘就?
  东港区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起笔”,“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重磅出击扮靓颜值。区委农办、区农业农村局探索实施“三个一工作法”,即完善一个协同联动机制、实施一个测评督导模式、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关注度、参与度和认同感,激发了环境整治的内生动力。
  东港区农业农村局社会事业科科长高燕告诉记者,辖区各镇、街结合自身实际,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文明城市创建、精致城镇管理等结合起来,机制先行、一以贯之,着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水平全面提升。目前,东港区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3个,市级美丽乡村299个,市级以上美丽乡村覆盖率74.38%,位居全市第一。
  农村安稳和谐,三资管理至关重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体系”作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的重要抓手,为新时代加强农村“三资”管理指明了方向。
  东港区积极探索“双下放”管理模式,将目前全省普遍实行的镇级委托代理模式向记账业务、资金管理“双下放”模式转变,“村账镇代记”变为“村账村来记”,“村财镇代管”变为“村财村来管”。
  “家底清、管得严、用得活、成效好。”后村镇作为东港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先行者”,镇经管站工作人员李兆龙深有体会。基于“三资”大数据分析成果,该镇还促成了“有钱没地”的蔡家官庄等4个村和“有地没钱”的小代疃等2个村抱团发展,流转土地1059亩建设软枣猕猴桃基地,实现村集体收入大幅增长。
  数字赋能,依托区、镇、村三级联网的东港区农村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三资”管理可视、可管、可监督。今年3月份,全省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推进会议走进东港区,这是对该区“三资”工作的肯定。
  网格化、积分制、议事协商制,“美丽庭院”评选、“好媳妇好婆婆”评选……随着一项项举措的实施、一条条新路径的拓展,如今的东港区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乡村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文明乡风沁润人心。
  美丽乡村焕发新颜、农业产业规划振奋人心,涉农项目加速推进……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东港区正奋力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画卷。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专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从“农”出发,向“兴”而行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