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以“第二个结合”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王林山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民族的意识思维、历史文化进行融合,在治国理政中不断淬炼与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擢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明“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和实践意义。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中提出要“努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文化”,这为文化赓续与传承提供了科学引领。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视角,深刻阐释了“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指明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康庄大道。
  一、“第二个结合”是一次新的思想解放
  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文明的历史根源出发,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新一次的思想解放。”广袤大地上的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多年的嬗变积淀融通而成,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自信之源。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契合性。譬如,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大同社会”“民贵君轻”“天人合一”与科学社会主义主张的共产主义、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融通互联。两者的耦合性使彼此互相成就,让马克思主义展现出鲜明的中国气韵。
  “第二个结合”具有的首创性内涵,凸显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验的全面深化,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精神。倘若“第一个结合”是与实际国情的“显性”结合,那么“第二个结合”便是与文化血脉的“隐性”结合。马克思主义只有同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经过内在融合,才能巩固我国文化的主体性,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根基。
  由此看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创设了崭新的文化场域,是文明复兴语境下新的理论突破。
  二、“第二个结合”助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了深刻的“化学裂变”反应。
  中国式现代化是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人类文明新图景。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了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的内在统一。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第二个结合”则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应有之义与价值旨归。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与“第二个结合”一脉相承。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民族“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革新思想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汇贯通的结晶,奠定“九州共贯,六合同风”的中华文化,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博大胸襟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国始终致力于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三、“第二个结合”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元文化思潮涌现,大国文化博弈愈演愈烈,筑牢“第二个结合”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为中华文明之伟业凝神铸魂、培根固元。
  首先,传统文化坚持批判继承和科学扬弃的有机统一。纵观世界现代化历程,部分民族因食古不化、盲从跟风导致了发展滞后,阻碍了文明进步。因此,“第二个结合”应深度关切时代发展和社情民意的现实诉求。只有扎根文化血脉,立足国情实践,顺应时代浪潮,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行稳致远。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礼敬民族历史。一方面,不能将传统文化奉为圭臬,陷入文化复古主义窠臼;另一方面,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萃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将承继精神与转化形式实现科学联动,促使新时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愈加生机盎然。
  其次,增强发展现代文明的底气与自信。自信自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并通过实践开辟民族复兴千秋伟业的文明态度。中华大地人杰地灵,厚培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全民族的精神共识与价值追求。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就在于“第二个结合”,必须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藏中汲取养料与智慧,五千余年文明的泱泱大国从古至今,不断接续发展,以史为鉴、知古鉴今便是我们建设中华现代文明最大的自信与底气。
  最后,以守正创新开启中华文明涅槃之路。杰出文明往往不会囿于一隅,而是在吐故纳新中永葆经久不息的生命力。坚持“第二个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法宝。充分开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珍贵矿藏,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坚持“双创”的辩证统一,坚持问题导向,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形成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新思想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使优秀传统文化中思维精粹呈现出应有的现代内涵与当代价值,为全球治理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使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在全世界范围内绽放亘古未有的光芒。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3 版:理论创新】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以“第二个结合”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