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渔业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涛雒镇——
全媒体记者 姚彩虹 通讯员 霍平 于浩杰
3月20日,在日照农发集团禹海红旗现代渔业园区养殖车间,透过玻璃,记者看到,一排排现代化鱼池里,品种各异的鱼儿正在清澈的水里畅快游乐。
“这一池是鞍带石斑鱼,最大的有80多斤了。旁边池子里个头小的是珍珠龙胆石斑鱼,今年的销售价格一路涨,去年3 7元一斤,今年到了50多元一斤……”说起这群“心尖宠”,公司经理赵奎峰眉目间满是笑意。
与养殖车间一墙之隔的中控室内,一面大电子屏正实时显示着每一个养殖池的水环境状态。赵奎峰告诉记者,园区引入水源循环利用、水温控制、饵料喂养等智控管理系统,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按传统养殖模式,一天换6遍水,就要用掉240立方米水。现在,每天只需添加5%—10%的新水,比传统养殖模式节水30倍以上。”
依托科技赋能,禹海红旗现代渔业园区让“南鱼北育、南鱼北养”不再是难题。如今,园区已经引育了东星斑、珍珠龙胆、云龙石斑等10多个珍贵鱼种。
在“鱼米之乡”涛雒镇,从渔民到企业都在积极创新,用科技赋能渔业,从“靠经验”到“看数据”,将海水养殖玩出了新花样。
“海马对生长环境的要求非常高,例如水质、水温、饵料等必须达到要求。”在日照市海洋水产资源增殖有限公司海马养殖区,该公司党支部书记田玉秋和科研人员正在查看小海马苗的生长情况。
作为养殖“新贵”,海马在涛雒镇的成功养殖,离不开科研助力。2020年,该公司与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合作引进膨腹海马,共同开展海马苗种繁育与产业化推广科技合作。如今,膨腹海马养殖突破多项“卡脖子”难题,苗种成活率高达90%以上。
“5克以上的干海马,售价达到了每公斤1.4万元。”田玉秋告诉记者,海马市场前景好,供不应求,现在公司有种马6万尾、仔马600万尾。今年7月份,公司将启动二期项目建设,新建二层工厂化繁育养殖车间2.1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集繁育、养成、推广为一体的海马养殖基地。
目前,涛雒镇的海马养殖企业(户)已达13家,推动海水养殖向健康、绿色、循环升级。
今年1月份,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出台,为发展水产健康养殖、拓展渔业发展空间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围绕渔业养殖,涛雒镇一直聚力攻关。目前,该镇有15家涉渔平台获得国家级荣誉,其中,就有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中国对虾原种场。育苗、养殖工厂化大棚约4466座,养殖面积约277万平方米,育苗水体近24万立方米。近十年,该镇中国对虾亲虾保有量占全国约60%,无节幼体产量占全国产量约50%,梭子蟹育苗产量占全国约70%,是我国北方重要的育苗基地。
向海图强,建好“蓝色粮仓”。在养殖业寻求新突破的同时,涛雒镇引导水产品精深加工,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把产业链做强做长,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拓洋渔业专业合作社食品生产车间,处理后的新鲜章鱼,经过26米长的板式带单冻机冷冻后,由工人分装,最后被送进包装车间进行包装。“最忙的时候,一天能处理10吨左右。”栈子一村党支部书记付冠强说。
该合作社由涛雒镇栈子一村党支部领办,自去年12月底投产以来,已经与周边多个企业达成合作,推出虾丸、虾滑、虾饼、翻花小章鱼等多种产品。
“我们的直播间已经建成,4月中旬正式直播,还与国内多位头部主播建联,形成抖音矩阵推广我们的品牌。”对于线上销售,付冠强也十分看好。
纵观涛雒镇的渔业发展,从“鱼盐之利雄天下”的单纯向海要盐,到鱼虾丰盛的“鱼米之乡”,再到养殖、育苗、仓储、线上销售相结合的多产融合发展,该镇渔业产业链不断延伸,绿色渔业绘出新“丰”景。
“还有一件喜事,我们争引的山钢余热民生与渔业融合利用综合智慧能源项目,今年将为渔业养殖提供稳定、经济的热源,可以拓宽特色养殖的范围。”涛雒镇党委委员张弘说,聚焦海洋产业,该镇要打出产业特色牌,形成独特竞争优势,让海洋经济“驶”向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