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照地处淮河以北,本不产茶,但偏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日照绿茶”已长成一张城市名片。近年来,日照市委、市政府将茶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持续做大做强日照绿茶品牌、提升日照绿茶影响力,全面推进日照绿茶产业高质量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值此“南茶北引”70周年之际,本报推出系列报道,溯源历史、解析当下、展望未来,立体化展示日照茶产业发展现状,敬请关注。
统筹/策划 刘新英 采写/全媒体记者 蒋月阳
东经:118°25′—119°39′,北纬:35°04′—36°04′。
这是大自然赋予日照绿茶得天独厚的资本。
陆羽《茶经》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本没有茶的山东却在1954年发生了改变——毛泽东同志与当时即将上任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的谭启龙进行了一次谈话,其中提到:山东人口多,又爱喝茶,应该把南方的茶引到山东去。
正是从那时起,“南茶北引”的口号被提起,“南茶”渐渐根植于齐鲁大地,还变成了地道的“鲁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如今的日照绿茶已经在中国的茶业版图中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发展之路恰如日照的成长之路,是顺势而为,更是必由之路。
从此而始,中国种茶区域向北扩大了三个纬度
“从山上采把野茶,放在锅里加水煮煮,就是一碗热腾腾的茶。”提起绿茶,这是许多老一辈日照人的印象。据说,是因为日照靠海,所以食物中含盐量大,喝茶水不仅能够中和身体中的盐含量,还能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所以一直广受欢迎。
1956年,经过反复多次的实地调查,山东开始从安徽购进茶苗、茶种,并分发到各个地区试种。当时,“南茶北引”确定在青岛、临沂、日照等16个市、地、县组织试种茶树试点,日照县被选为首批引种南茶试种基地县。
干旱、寒冷的气候劣势让“南茶北引”之路充满艰辛,由于地域气候等诸多原因,首批5000株茶苗全部冻死;第二年,青岛又引进4000株茶苗在中山公园栽植,仍没有成活;1959年,莒县引进4斤茶种进行试种,虽然成功却赶上几十年不遇的寒潮突袭,致使成片的茶苗被冻死……
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似乎印证着“南茶北引”之路的坎坷,但日照人没有放弃。1966年春天,山东省商业厅等部门再次在鲁南四个县试种了25亩茶,历经各方努力,日照县试种的8.7亩茶田,翌年成活5亩。
从此,中国种茶区域向北扩大了三个纬度。
1973年10月,国家农业部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在日照县召开 6省区(山东、西藏、新疆、陕西、河北、辽宁)“南茶北引西迁”经验交流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山东省“南茶北引”是成功的!
也正是这次现场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生长在江南地区的茶叶第一次跨过了纬度的限定,在北方的土地上正式生根发芽。山东省原副省长王裕晏曾表示,山东人就是靠着不屈不挠、屡败屡战的精神,才让那一株株南方茶在山东安了家。
创新坚守,终于成就“北方嘉木”
“在自然灾害面前是迎难而上还是退却?这是摆在当时日照县委、县政府面前的大难题。”“南茶北引”参与者、岚山区安东卫街道北外村村民周立金曾回忆说:“1967年,就在巨峰公社赵家庄子、后村公社独垛子等14个村的试种成果喜人时,却赶上相继袭来的茶树冻害、虫害、病害,很多老百姓开始动摇。”
怎么办?接着干!面对培育的困难,当时的日照县委召开县委常委会统一思想,研究战胜灾情的办法与措施;派专业人员对全县每个茶园受灾情况摸底上报,认真做好受灾茶农的安抚工作;减免受灾茶农的农业税, 对受灾严重的村与户从财政拨款给予一定补助。
面对新生事物,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直至掌握规律,才能有成功的把握。
随着茶树种植技术越来越成熟,1970年,日照县试办的第一座小型半机械化初制茶厂在巨峰区西赵家庄子大队开炒,定名为巨峰区“九·一六”联合初制茶厂。当年,茶厂便制茶13334斤,次年实现制茶33000斤。
从最初试种的8.7亩茶园,到如今日照市茶园面积达30万亩,一株绿茶已在日照长成燎原之势。
为了把茶产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日照市政府专门把茶产业列为市长工程,制订出台《日照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日照市茶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试行办法》等,市、区县两级财政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还将日照绿茶纳入生态立市、林水会战、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部署,着力打造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富民产业。
引种、发展、回落、再发展……历经种种淬炼,日照绿茶终于得以走到今天,成为山东省茶叶主产区和我国纬度最高、面积最大的优质绿茶生产基地。而在“南茶北引”过程中渗透出的那份精神,也像极了日照人刻在骨子里的韧劲儿——
克服了一系列来自大自然的严峻考验;不断攻坚只为让“南茶”在北方找到适宜生存的土壤;扭转了北方人对茶叶的认识,让一批又一批北方人知茶、爱茶,让茶终成“北方之嘉木”。
大器晚成,育成“北方绿茶”第一品牌
“日照地处高纬,濒临黄海、雨量充沛,茶叶越冬期比南方长一到两个月,土壤多为棕黄沙壤土,显弱酸性,极有利于茶多酚、氨基酸等茶叶内含物质的积累……”提起日照绿茶,市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丁仕波总是有着说不完的话。他说,日照绿茶还是省内首个获农业部级优质产品称号的品牌。
70年时光流转,“南茶北引”改变了中国茶叶市场的大格局:由以前的“南茶”一统天下,变成了“南茶”和“北茶”相得益彰。
的确,“南茶北引”并不只是观念上的突破,还要考虑茶产业在这里发展的可行性——1984年起,日照绝大部分茶园已经承包到户;1984年到1990年,日照绿茶市场进入转型阶段;进入上世纪90年代,浏园春、圣谷山、淞晨等日照名优茶走出“深闺”。如今,日照茶产业已经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格局。
其实,日照绿茶不仅传承着城市创新、执着、坚韧的品格,也承载着城市产业发展的使命。为了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日照市委、市政府于2022年确定实施日照绿茶“谷雨工程”,聚力练内功、提品质、铸品牌,并倾力打造“海曲雨青”品牌。为进一步提升日照绿茶在全国范围内的战略影响力和市场地位,倾力组建日照绿茶集团,着力打造集茶叶种植、加工、研发和销售一体的专业化、市场化、数字化的综合性国有茶产业平台,全面推进日照绿茶产业高质量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如今,作为我国纬度最高、面积最大的优质绿茶生产基地,日照已与韩国宝城、日本静冈并誉为“世界三大海岸绿茶城市”。数据显示:2023年,日照市茶园面积已达30万亩,年产干毛茶达2.1万吨、产值40亿元。
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让日照绿茶即使大器晚成,却依旧稳居北方绿茶多项指标之首。
一盏清茶见古今。若问“南茶北引”到底蕴含了什么样的道理,或许,那是一种精神:尊重科学、尊重技术,更是自力更生、坚韧不拔。正如同茶树上采下的叶子,经过火与水的淬炼,方能发出幽幽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