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中医医院精研针灸疗法传承岐黄针术
全媒体记者 刘江雪
小小一根银针,精选几道穴位,短短刺穴时间,轻巧几次旋转,便能有效解除患者病痛。这就是岐黄针所带来的神奇疗效。
岐黄针疗法是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振虎教授在《黄帝内经·灵枢》的基础上创立的,是指使用一次性穴位针,与《灵枢》“五刺法”相结合,防治疾病的一种古典针刺法。
4月16日,在市中医医院,记者见到了这种有异于一般针灸的岐黄针术。
单看针具,岐黄针要比普通针灸用针略粗,其针体中空,尖端呈圆弧状,更加锋利,其硬度也相对较高。
“在设计之初,岐黄针参考了九针中的员利针、大针、长针、毫针等针具的特点。借助飞针的手法,可以快速剌入穴位皮肤,圆弧的针尖在接触到血管表面时,血管平滑肌会因为受到剌激产生一定程度的收缩,从而可减少对血管造成损伤的几率。”市中医医院针灸二科副主任张振营向记者演示,“同时,中空针体使得针具的硬度增加,能使对穴位周围组织的扩张、挤压效果最大化,也能更好地实现临床操作中常常采用的振法、颤法及摇动针柄等针刺手法,使针感更易于传导,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目的。”
据张振营医生介绍,岐黄针疗法强调“轻”和“快”,临床上多用于颈肩腰腿等骨科疾病,对失眠、过敏性咳嗽、帕金森病等杂病、疴疾也有一定的疗效。
2023年,经过多方研究和外出学习,岐黄针在市中医医院针灸科率先用于临床,“最初只是用于筋骨类疾病的治疗,随着探索的深入,现在每天用于失眠、胃炎、便秘等杂病的岐黄针治疗比例在慢慢增加。”张振营告诉记者,“岐黄针所具有的不留针、取穴少、见效快的特点,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病人的诊疗费用和来院频次,这些优势让岐黄针疗法在临床上广受欢迎,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今年64岁的杨女士就是岐黄针的受益患者之一。长期忙碌于家务的她饱受肘关节炎的病痛折磨,肘关节每每转动,都会感到疼痛、麻木,还会发出响声。
在就诊期间,该院针灸二科便采用了岐黄针配合其他诊疗方法进行治疗。施针一次以后,杨女士的肘关节痛麻已大幅减轻,现经四次治疗后,再转动肘关节时,不但麻木几近消失,声响也没有了。如今杨女士信心满满,按时按需继续接受治疗:“这次遇上了好医生、好技术,效果特别好,一定要坚持治疗到除根!”
鉴于岐黄针疗法的种种优势和出色效果,今年3月,市中医医院在全院推行该疗法,脑病科、运动医学科、关节骨科、脊柱骨科等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现在我们科室每天有50例左右的病人配合进行岐黄针疗法,效果很好。有些患者仅一次就可以见效。”情志专业组主任、脑病科主治医师刘呈祥博士告诉记者,在他们科室,中风、偏瘫、头晕、头痛、失眠等多种症状都可结合岐黄针进行治疗。
刘呈祥表示:“现在我们在对针灸穴位的把握和对临床经验总结上继续下功夫,目标是让80%以上的患者能够接受这种优质的中医针灸疗法。”
选用岐黄针来治疗头痛、头昏等具有“一针见好”的效果,这是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主治医师李晓鹏在临床应用中探索出来的成果。
“有些病人的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等非常顽固,发作时采用岐黄针刺风池等穴位很有效果。”李晓鹏介绍,一位姓辛的女士有头痛的老毛病,每次发病都需要服用布洛芬来缓解。
根据中医外治的原则,该医院推广岐黄针后,李晓鹏尝试将岐黄针应用于各类头痛,达到了“一针见好”的效果。目前,已经亲身体验到好处的辛女士坚持定期接受岐黄针治疗,并表示“这次要把这个毛病根治掉”。
李晓鹏表示,针对一些脑病科的慢性疾病,如偏瘫、帕金森等,尝试采取岐黄针治疗,也有不错效果。
他的下一步目标是尝试在病房及门诊,通过辨证论治,以“岐黄针+中药”的模式,系统性、规范化地治疗以“头痛、头昏”为主的各类疾病,以期达到最好治疗效果。
年近70岁的苏女士是一位患肩周炎的“老病号”,肩关节黏连等病症让她肩部活动都受到很大局限,经过一次岐黄针治疗后,苏女士肩部状况明显好转。现如今,她正在接受深入治疗。
该科室主任魏书俊介绍,他们尝试将岐黄针疗法用于肩关节、膝关节、骨关节等炎症的治疗,以及网球肘、跟腱炎和韧带损伤性疾病,均有不错的疗效。特别是为手术病人术后的康复治疗,可以达到减轻术后疼痛、加速术后恢复等目标,巩固提升了手术效果。
现在,该院运动医学科60%的病人正在接受岐黄针治疗。
如今,不仅市中医医院近100多位医生掌握了岐黄针的治疗技术,随着对口帮扶、送医下乡等活动的开展,东港区南湖中心卫生院、岚山区碑廓卫生院、岚山区岚山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部分基层医院,也正在市中医医院的指导下,学习普及这项技术。
“我们将以市中医医院专家张振营副主任的帮扶为契机,积极利用派员进修、中医医师全科化培训等机制,让我院中医专业人员快速掌握岐黄针疗法,让广大农村病人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高水平、低成本的治疗,得到最实实在在的福利。”南湖中心卫生院院长孙立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