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王大鹏 通讯员 刘莹 报道
本报讯 “场所固定了,环境整洁了,不用你追我赶了,生意也比以前好了。”4月28日,在东港区秦楼街道尚德社区“口袋”市集,摊主赵阿姨见到记者笑着说。
随着夜色降临,记者看到,这些市集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小路两边,依次摆放着100多个摊位。新鲜蔬菜水果、五元理发、文玩“小手造”等摊位琳琅满目。
以前的尚德社区可不是这样。因为该社区小区多,人口密集,一直以来,就是流动商贩的聚集地。他们无序流动,给交通秩序和环境卫生带来了很大挑战,方便居民的同时,也影响到居民生活。
一面是摊贩生计、群众需求,一面是文明秩序;为了破解城市管理这道难题,东港区城市管理部门按照便民、利民的原则,因地制宜在空闲地带建设一个一个“口袋式”便民疏导服务区,引导周边流动摊点退路入市。截至目前,这样的“口袋”市集,在东港区已规划布局了16个,可容纳700余个摊点。
“口袋”市集虽小,管理却并不简单。为让“温度”与“文明”并行,东港区城市管理部门出台了流动摊点疏导区设置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规定摊位划分、经营时间、卫生责任等要求,引导滞销农产品、生活困难的流动商贩就近“安家落户”,并落实费用减免等政策,以人情味守护烟火气。
同时,设立了“城市管家”文明实践服务岗,从“城市管理”向“城市服务”转变,执法人员化身“服务员”,随身携带民生小笔记本,随时记录群众需求,时不时向“口袋”市集里的商贩提供群众的“需求信息”,为商贩和居民提供贴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