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宋庆艳
6月13日晚,接连被央视《新闻联播》《东方时空》和《新闻1+1》栏目报道、聚焦,日照老年人幸福生活的新画卷在全国观众的瞩目中徐徐铺展开来,折射出这座城市千方百计改善养老服务供给,用心用情守护“夕阳红”的温暖与担当。
把央视镜头的景深拉长,记者发现,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服务已经成为关系民生保障的“国之大者”。近年来,日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聚焦老年人的关切与需求,按照“统筹城乡、保障基本、普惠均等、健康持续”的总体工作思路,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养老服务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运营农村幸福院2214处,农村75周岁以上老年人享受助餐服务超过6.9万人;完成家庭养老床位建设4220户,有7100名经济困难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正在享受居家上门服务。
加强制度保障——在全省率先实施《日照市养老服务条例》,政策体系逐步健全
养老服务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乎民生福祉,必须加快健全完善政策制度体系。
如何从政策制度上搭建起推动我市养老服务发展的“四梁八柱”?
在全省率先颁布实施《日照市养老服务条例》,制定出台《关于推进“老有所养”工作若干措施》《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日照市养老设施专项规划(2018—2035)》等40余个法规政策文件,从设施用地保障、税费减免、建设补助、运营奖补等方面进行规范提升和政策支持。我市出台的一项项贴心暖心的政策,饱含着浓浓的为民情怀,勾勒出幸福晚年生活图景。
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2021年以来,全市新增护理型床位5800余张,新增城乡养老服务设施1900余处。
为了进一步推动全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我市制定了《日照市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全面实施养老机构固本强基、居家社区扩围增效、医养康养提质赋能、农村养老提档达标。实施了养老人才提升培育、养老服务质量提升、养老产业提速发展等七大行动,市、县(区)两级制定并发布基本养老公共服务清单,逐项明确服务标准和主体责任,多措并举,稳稳托起幸福“夕阳红”。
及时调整优化资金补助政策、加强基本养老公共服务和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我市多管齐下、多维联动,构建起综合性、精细化、多层次的政策支持体系。其中,养老服务机构和组织用水、用电、用气、用热等,按照居民生活类价格标准收费。同时,在税收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都给予优惠或减免。市级福彩公益金每年有90%以上用于养老服务。
市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魏书静告诉记者:“我市采取支持职业院校兴办养老服务专业、政校企共享共教共育、举办护理技能线上线下培训、开办家庭护理业务指导、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等系列举措,全市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我市将基本养老服务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区县年度工作绩效考核指标。成立书记、市长“双挂帅”、区县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双推进”、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双落实”、村“两委”主要负责同志“双认领”的组织领导体制,形成市县镇村“四级书记”抓养老常态化工作机制。岚山区、五莲县、莒县分别获评全省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建示范县,成为全省示范创建比例最高的市。
通过不断加强制度保障,为我市养老工作构建起坚强后盾,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增效,让老年人晚年生活有滋有味。
“养老”变“享老”——优化服务供给,让城乡居民“家门口”养老
一人,一碗,一勺,一筷,看似民生“小事”,实则增添了城市的温暖底色。
近年来,农村养老问题较为突出,为了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我市聚焦农村养老服务需求,从解决老年人吃上一顿“热乎饭菜”入手,紧紧抓住城乡养老服务设施这一载体,从设施建设、服务供给、人员配置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力,保障农村老年人不出村、不离乡就能享受到养老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运营农村幸福院2214处,其中“长者食堂”1881处,农村75周岁以上老年人享受助餐服务超过6.9万人。
每到午饭时分,黄墩镇内各村养老服务中心的长者食堂就热闹起来,热乎乎的米饭馒头,精心搭配的菜肴,老人们吃得津津有味。
“我每天都在这里吃饭,饭菜不仅免费、营养、烂乎,还可以在这里和大伙儿拉拉呱,真滋儿!”今年90岁高龄的郭秀英是黄墩一村长者食堂的“忠实粉丝”。她说,长者食堂的开办不仅暖了她的胃,更暖了她的心。
考虑到老年人行动不便等因素,除了让老年人来食堂就餐外,还提供帮打、送餐等多种形式,确保让更多的老年人吃到热乎乎的饭菜。
此外,黄墩镇各村养老服务中心还通过各种文体休闲设施为老年人提供一种感受幸福、安享晚年的多元化生活方式。在这里,还有理发、棋牌、理疗等服务,解决居家老人的吃饭、娱乐、基本医疗等问题,让养老服务高质量、常态化、持续化。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村级养老服务点的工作人员主要是本村的村民或者志愿者,不仅方便跟老人沟通,还可以降低人员成本。在岚山区黄家峪村,有一支由家庭主妇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每天轮流到村养老服务中心为老人提供助餐服务,受到了老年人的欢迎。
此外,岚山区还将“长期护理保险”与养老服务结合,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医疗、康复、护理服务,赢得群众广泛认可。黄墩镇陈家官庄村村民陈云祥告诉记者:“我老伴之前做康复一个月需交1800块钱,从2022年享受长护险,吃药、按摩都不用花钱了,现在只交400来块钱。”
我市还探索建立了“政府补助、村集体资助、社会捐助、子女自助、志愿者互助、生产辅助”的资金筹集“六助”机制,着力破解“长者食堂”可持续运营难题,让老年人心心念念的这顿热乎饭“长久飘香”。
1600平方米的面积、明亮的餐厅、温馨的起居室、一应俱全的服务设施……在石臼街道津海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了这样的场景。
“饭菜种类多样,味道也好吃,比自己在家做饭省事多了!”一楼就餐区,前来就餐的老人在饭后纷纷点赞。
而在二楼,配备了9个房间、20张床位等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可以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24小时照护、医疗巡诊、健康查体、居家养老和社工服务等。此外,该中心还设置医疗、阅读、助浴、适老化展区等,让老年人在这里享受轻松惬意的晚年生活。
据了解,该中心委托专业养老机构运营,拓展街道连锁、连片式养老服务,切实解决社区居民的养老问题,让辖区内的老年人享受“离家不离亲、离家不离社区”原居安养模式。
为了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我市积极探索“机构+社区+居家”一体化和社区养老综合服务中心“1+N”运营模式,支持养老机构、专业社会组织连锁化经营养老服务设施,拓展居家服务功能。正式启用全市统一的养老服务标识及品牌名称,定期开展“最美养老护理员”等评树活动,每年培训养老护理员约1500人次,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照护服务。
推进医养结合,是改善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举措。在深化“医养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我市探索“医养机构+智慧诊疗+上门巡诊+居家康养”服务模式,聚焦失能、半失能和失智老年人照护,依托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设立家庭照护床位,建立老年人能力评估档案,提供远程诊疗和定期上门照护。
城乡老人的一张张笑脸,定格了幸福瞬间,正是我市让更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安享晚年的生动写照。
“夕阳事业”变“朝阳产业”——智慧养老方兴未艾,旅居养老破题
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如何发展养老产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享,是全社会共同面对和关注的话题。
在养老产业发展方面,市民政局从政策上、布局上做好统筹谋划,强化系统思维、平台思维,分类培育养老机构、康养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中心三类主要业态,力争多点开花、齐头并进。
总体来看,我市基本养老服务运行平稳,通过建设农村幸福院和“长者食堂”,为6.9万名老年人提供助餐、助医、助洁等基本养老服务,带动7000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
此外,我市通过积极探索“医办养”“养办医”、建立双向转诊机制等方式,实现医康养融合加快发展。
例如,中盛幸福集团投资建设了中盛护理院(一级医院),为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提供医疗、康复服务。华洋白求恩医院专设康养床位、临终关怀床位350张,与公立医院错位服务,接收长期康复病人和失能、部分失能老人,今年第一季度营业额230万元。通过医康养融合发展的模式,全市养老机构基本实现了由保本经营向微利经营的提升。
记者还了解到,我市突出海滨特色,沿68公里优质海岸线规划布局国医坛、日照港康养基地等项目,将康养医养产业纳入十大招商产业链,2023年新增护理型床位2000张。
近年来,银发经济加速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智慧养老”领域发展潜力巨大。市民政局依托大数据搭建“照护您”智慧养老综合应用平台,探索健康医疗大数据服务与应用,形成了智慧养老平台、乡镇服务驿站、养老服务项目“三位一体”的居家上门服务模式。
据了解,该平台采集全市银发群体基础信息67万余条,为特困、经济困难和有需求的老年人开展助餐、助洁、助医、助行等居家上门服务,年均提供居家上门服务85万工单,110万工时。平台还拓展“积分养老”功能,链接上下游企业,搭建养老服务异业联盟,为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拥有区位、生态、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优势的日照,在旅居养老产业上如何破题?
在嘉豪·书香里养老社区,75岁的退休干部徐立训来自北京,他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入住这里已经10天了,游览了许多景点,感觉日照空气很好,湿度适宜,早晚比北京凉爽,很适合养老旅居生活。”
在对城市的资源优势多方评估之后,我市部分企业开展了旅居养老模式探索,嘉豪·书香里、山海瑞颐康养等养老服务组织已多链条开展“候鸟式”旅居养老。2023年,嘉豪·书香里接待国资委机关等7家离退休干部局旅居老年人1.2万人次,实现营收260余万元。
今年3月,市民政局与中国康养集团签订发展旅居养老等框架协议,拟定全市旅居养老平台方案,由山海发展集团和瑞颐康养落地运营。目前,已推出“1688元五天四夜”旅游套餐等产品,初期提供近20处养老服务设施,共2016张旅居养老床位。
养老产业在我市渐成气候,有望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升级转型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