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涵盖六大模块的“数字财税平台”,实现财税大数据共享,莒县——
全媒体记者 管玉杰 通讯员 孙业勇 单红媛 张安东
2023年莒县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6.06亿元,增长7.2%,税收比重达75.6%。显然,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发挥着促进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作用。但不能否认,涉税涉费等数据分散、共享度低、信息冗杂、利用率不高等情况仍然存在,该如何破解行业间信息壁垒难题?
莒县创新运用“以数治税、以数理财”思维,搭建涵盖财政收支、运行分析、综合治税、财源建设等六个模块的数字财税平台,形成“财政+税务”共享共用的大数据服务管理模式,实现涉税信息共享、数据清理规范、税收质量监控、模型比对分析、征管疑点推送、核查结果反馈的“闭环管理”,全面提升财税数字治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财税齐抓共管打破“信息孤岛”壁垒
莒县按照“政府领导、财税共管、部门合作”原则,印发实施《莒县加强数字财税建设强化税收保障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财税部门共建共管共治共用职责,禁止向企业直接采集数据增加企业负担,细化“数据采集共享、数据实时统计、数据分析比对、税源精准管控、财政运行监控”五项具体内容,充分发挥重点信息“源头活水”作用。
统一信息采集口径。该县在全面梳理税收征管业务、分析论证数据需求和技术要求基础上,明确财税、银行等共享信息的名称、类别、提供单位、提供方式、共享条件和范围、更新频次等内容,提高数据信息采集质效。
联网整合内外资源。以数据库网络连接方式,30多个部门实现信息互联互通,累计汇集涉税信息51万余条,形成类型多、价值高、颗粒细的涉税信息资源库。
强化数据共享共用。依托数字财税管理平台,公开涉企税收优惠及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清单指引,建立信息共享、业务协同、高效便捷的协税护税网络,让企业无感知享受政策。2023年,全县落实减税降费等政策资金8.06亿元。
建模比对分析破解“疑难杂症”困扰
多维度提高建模水平。财税部门从税收征管实践和税收风险防控角度出发,研究建立不动产、住宿业、驾校、用水等分析比对模型,用大数据模型精准识别涉税疑点,为行业守护好规范、透明的营商环境。
多方面开展建模分析。2023年,该县通过模型风险识别和应对,分析出涉税信息疑点1213条。在城镇土地使用税方面,推动自然资源规划部门不动产登记等涉税信息共享的同时,积极设计城镇土地使用税比对模型,根据企业纳税明细推算企业申报面积,并与自然资源规划部门登记面积进行比对,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
多渠道加强建模线索应用。该县根据城镇土地使用税比对出未缴税面积1012万平方米,形成分企业的疑点核查信息,由税务部门进行核查落实,共筛选出疑点企业48户,查补税款83万元,为社会营造更加稳定、公平的发展环境。2023年,全县城镇土地使用税实现1 . 04亿元,增长12.33%。连接水资源远程在线监控平台,根据水源类型、核定水量等数据测算应纳税额与实际入库数额进行对比,共筛选出疑点企业67户,涉及税款250.39万元。2023年,全县水资源税实现4778万元,增长136.7%。
创新分析应用挖掘“数据赋能”潜力
数据为政府理财赋能。莒县选取工信、统计等部门提供的GDP、工业用电、土地出让、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一般公共预算等数据,对比税务部门的企业销售收入、固定资产增加值、进口额、出口额、地方级税收收入数据,对全县宏观经济及税源情况进行分析,找准下一步财源建设方向,为全县经济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数据为机关运转提效。莒县财税部门联合金融部门探索实体账户实时动态监控管理,开通银企直连功能,为高效配置资金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截至目前,全县行政事业单位、乡镇街道、国有企业共1207个账户已纳入数字财税平台,通过一键查询,实时动态掌握资金变化情况,防范化解财政风险。
数据为企业服务。全县财政收入实行分级次、分部门、分行业、分产业、分乡镇、分企业、分税种的多维度统计分析,制定重点税源企业(集团)纳税报表,对企业集团纳税情况、排名情况等进行系统分析比对,为扶持企业发展、涵养培育税源提供政策建议;定制大额支出、民生项目资金、上级专款执行等支出表,全面掌握财政支出投向,确保惠企利民资金发放到位。2023年,全县发放惠企利民补助资金共计29746万元,其中,惠企资金170万元,惠及企业29家;利民资金29576万元,惠及4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