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苏轼诗书盛赞的第一山
  

李为叶
  苏轼在知密州期间,与密州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许多诗词墨宝记述、赞誉。
  在众山中,被苏轼盛赞为“第一山”的是哪座山呢?
  宋熙宁九年(1076),任密州知州的苏轼于诗作中写道:“九仙今已压京东”,“奇秀不减雁荡也”,并挥墨题字“第一山”。该山即密州九仙山,今属日照市五莲县。
  苏轼承袭恩师欧阳修的喜好,乐于山水间,在天南地北履职的同时,在名川大山大都留下他的足迹,何以如此盛赞九仙山?
  关于九仙山,《山东通志》记载:“汉明帝时,有九老日饮酒万寿峰下。一日,同化去。人称仙人。”因此而得名。民间传说,八仙过海战恶龙,山神倾力配合,育万树在此,最终九仙合力战胜恶龙,留下奇山秀水郁郁苍苍,后人称之“九仙山”。广义的九仙山含与其毗连的五莲山等山峰。
  今天,沿着国道G342西侧的莲海大道北行至兰陵路段,路的西侧即九仙山地域,路东侧为五莲山。两山为省级旅游度假区。从兰陵路“丁”字路口西望,进入视野的是山石嶙峋、绿色镶嵌的九仙山南麓和依在山怀里的小村庄丁家楼子。穿过丁家楼子村及村西的小溪,溪西岸绿树青草掩映着许多巨石,如同雕塑般记录着清朝年间的那场大地震,白鹤楼遗址便在其中。遗址西北方向的峻峭高峰上,苏轼题字“第一山”在灰色石壁上,端厚雄伟,竖排阴刻,每字3米见方,朱漆描过,十分醒目,书增山势,山显书魂,浑然一体,大气磅礴。仿佛那位达观、豪放的苏知州矗立山巅,仰望长空,俯瞰人间,沉吟感慨,振聋发聩。
  宋熙宁七年至九年,苏轼知密州时,九仙山在其辖区内。“九仙今已压京东”“奇秀不减雁荡也”出自其间诗作《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其一》。原诗:
  《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其一》
  指点先凭采药翁,
  丹青化出大槐宫。
  眼明小阁浮烟翠,齿冷新诗嚼雪风。
  二华行观雄陕右,九仙今已压京东。
  此生的有寻山分,已觉温台落手中。
  (将赴河中,密迩太华,九仙在东武,奇秀不减雁荡也。)
  东武,西汉初年置县,始称东武,隋代改称诸城,宋、金、元属密州。明、清称诸城。苏轼多篇诗词沿袭汉代称之为东武。
  周邠是苏轼在杭州任职时的僚属和诗友,擅长诗、画。苏轼接到周邠寄赠的《雁荡山图》及新诗时,正是宋熙宁九年十月,他已接到通告将离开密州赴任河中府。受《雁荡山图》激发,他立即和诗两首,其一便是这一首,抒发了自己密州任职两年来的自豪感与怀恋,以及对履新职河中府的期待心情。其先叙写图中景色,赞美雁荡山如同仙境,以此做铺垫,实写自己临风迎雪,吟咏赋诗,啸傲山林,感觉九仙山的奇秀不亚于雁荡山,在京城以东地区艳压群芳。他期待着赴任河中府,拥抱大山的雄伟壮丽,感到山水美景仿佛也已稳稳地落入自己手掌心,想到自己平生确有寻山的情分,在远避尘嚣的山林环境中生活游息,眼明神清,超凡脱俗,无比惬意。
  如果时光可以穿越,我们沿苏轼的目光去看看九仙山何以是“第一山”?何以“今已压京东”“奇秀不减雁荡”。
  从巨书“第一山”北望,九仙山山峰连绵,高低错落,直冲苍穹,如同一道屏障,护卫着麓南肥沃的田地和美丽的村庄。从山脚下的丁家楼子村望向西、北,九仙山南麓怪石嶙峋,远看如雨后的蘑菇,又似林中竹笋;近看形态各异,老鼠、青蛙、马头,骆驼,船头,帐篷顶……偶有一树或一丛灌木独秀于光溜溜的石头顶部,好像放大版的盆景。石缝间隙,绿树、灌木、青草好邻居般共享着土壤、水源、阳光。雨雾雪霁,九仙山云雾缥缈,空翠迷蒙,山巅、亭台若隐若现,仙境一般。来到这里,你会情不自禁地大口呼吸着绿植释放出的氧气;闻着花草香与果香,流连忘返。
  九仙山的秀,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战国时期兵圣孙膑于马陵大捷之后,辞去齐国军师,浪迹山林,终选定九仙山,修建茅舍,仙居龙卧,著述讲学,写下了千古不朽的军事巨著《孙膑兵法》。后人称该茅舍为孙膑书院。越来越多的人们来这里追寻孙膑遗风,瞻仰—代军事家的风范。历史上诗赞九仙山的,不止苏轼,还有其他文人骚客。清代文学家、史学家李澄中《九仙山赋》亦云:“齐鲁名山,实甲九仙,盖《易》所谓地中山也。”历史上,许多隐士在九仙胜景中吟诗论文,风雅之至。曾经在词作中表白“西北望,射天狼”的苏轼,无论是打击匪盗还是狩猎、游学、会友,他的脚印无数次重叠在此,积蓄着力量,企盼着为朝廷重用报效国家。
  九仙山惊艳的当是杜鹃花年年开满山崖。孙膑书院以南是江北最大的野生杜鹃花基地,总面积约9600余亩,那里生长着成片的杜鹃、兰锦、粉团、连翘等花木,每到春夏之交,鲜花竞放,争奇斗艳。赴山赏花的游人来此,如入仙境。
  九仙山北麓,有奇特的峡谷地势与人文环境。这儿有“龙潭大峡谷”。峡谷两岸青山相对,郁郁葱葱,山泉汇集成溪、成瀑、成潭,流到山脚下形成龙潭湖。山水相依,刚柔相济,组成了华北罕见的“地中山,谷中景”。其中毛家河段,地势较高,水从山的北麓流向西北方向,水声如万马奔腾,银河倒泻般地骤然从悬崖上跌落,形成白涧瀑布,顺河而下,遇摩天峭壁迎面而立,河水如白练垂空飞舞,从隘口落下,泻入深不可测的白龙潭。潭北岸有龙王庙,又称龙祠,为祭潭祈雨的场所。相传,当年苏轼曾来此为密州百姓祈雨。坊间说,龙潭大峡谷有“两奇”:潭中的水冬暖夏凉,从不结冰,这在北方是奇迹;还有一奇是龙潭沟看得见青蛙,听不见青蛙叫。现在,人们知道前者因为此处地动活跃,地热上升形成温泉,具有保温效应,而后者尚未解开谜底。
  九仙山的奇,还有依山而建存续几千年的齐长城。九仙山西麓西北望去,二千六百余年前的齐长城遗址依然矗立,在五莲境内绵延60余公里,其中有一段至今保存较完好,横亘于九仙山西麓7.5公里处,如一部巨书,向世人叙述着齐鲁大地千年故事,回放着远去的鼓角铮鸣与烽火硝烟。苏轼“前瞻马耳九仙山”时,这段齐长城尽收眼底,感受着齐鲁文化的源远流长。
  九仙山的奇秀,留有苏轼大爱的印记:知密州时,他酷爱当地的山山水水,更关爱生于斯长于斯、朴实无华的密州民众。九仙山东麓的兰陵峪内有个胡林村。村口老树矗立,枝叶繁茂。路旁几处民宿依山傍水,古朴雅致。附近有古泉名曰“洗耳泉”,清澈甘甜,可直接饮用。泉水汩汩,延续着这里人与自然的和谐;溪边百年老栗树,守护着村子的岁月静好。而老栗树下是宋朝“流杯亭”的遗址。1075年,苏轼的词作《满江红·东武会流杯亭》记录了该春上巳日其在流杯亭邀请好友聚会、祭祀祓禊。“相将泛曲水,满城争出”,满城的居民争相出来观看他行祓禊之礼,为百姓祈福纳瑞。
  初到密州主政时,正遇蝗灾,盗匪横行,民不聊生,让苏轼心痛,他勤勉履职、极力去改变。他组织打击盗匪,治理蝗灾,兴修水利,一项一项励精图治,甚至催问农事、祭祀祈雨都亲力亲为。两年来,多措并举,想方设法,终于让百姓安居乐业。“驱攘著令典,农事安可忽。我仆既胼胝,我马亦款矻。”密州吏民记得他察民情、促农事的殷殷之情,记得他与民众一起捕蝗、治水,手掌脚底生茧子、人困马乏行走迟缓的样子。即将离开密州的时候,苏轼非常欣慰又十分留恋,留恋这里的奇山秀水,留恋这厚重的文化底蕴,留恋自己的政绩和民风的淳朴。
  九仙山,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交融在峰峦叠翠、清泉流响中,安宁和谐让奇秀的风景显得更加美好,不仅“不减雁荡”,而且“已压京东”,值得观瞻。九仙山,不愧为“第一山”。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海曲·文学】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苏轼诗书盛赞的第一山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