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尹宏业 闫圣华
“如何用一句话形容暑假?”日前,在东港区后村镇新兴家园的“小草学堂”里,这个问题激发了孩子们的无限想象:“是浸泡在凉水池里的西瓜!”“是烈日下冰爽粘糯的雪糕!”“是绿荫里不知疲倦的知了!”……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大屏幕上的暑期美景图逐一展现,志愿者老师们微笑着回应孩子们的热情互动。
为切实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暑期“看护难”问题,引导和帮助孩子们度过一个安全、快乐、充满意义的假期,今年暑假,后村镇共青团“小草学堂”第7期拉开帷幕。自2015年开办以来,“小草学堂”已吸引了近40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超100名学生报名参加。
今年,“小草学堂”结合往年的成功经验,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特点,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古诗趣味学、心理主题辅导等特色课堂,不仅让家长们的“忧心事”有了“贴心解”,还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别样的课堂魅力。
开设诗词课堂,创新学习范式,通过播放诗词中涵盖的地理风景视频及古诗动画演绎等方式,打破传统的书本背诵,探秘古诗中的地理气候智慧。以中国古诗词为情境和教学线索,从诗句中国提取气候信息并加以分析,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打造一场古诗与地理的浪漫邂逅,让学生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好。
开展个性化心理辅导课堂,通过观看主题动画电影、情景游戏体验等方式,向孩子们传递了关于善良、包容和友谊的重要性。在情绪管理主题课堂上,志愿者老师引用了电影《头脑特工队》中的台词作为探讨焦点,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喜欢的情绪角色进行表述,在交流探讨中理解情绪的概念,潜移默化地学会情绪表达,逐渐消除不良习惯。
在暑假还没开始时,来自佳木斯大学师范专业的孙一丹便早早报名了“小草课堂”暑期志愿服务。“是他们的笑脸照亮了我的夏天。”孙一丹翻看着手机里拍下来的孩子们的合影微笑说道。
“小草学堂”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也为大学生志愿者们提供了一个实践教育理念、贡献社会的平台。这个假期,小草学堂再次见证了大学生志愿者与孩子们之间美好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