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组织联建、人才联通、产业联动、农超联盟”的产业发展模式,峤山镇——
全媒体记者 厉倩
眼下,莒县峤山镇南涧村的小米日趋成熟,田野里饱满的谷穗将秸秆压弯了腰,一簇簇、一排排、一片片,微风吹过,金黄的谷穗在翠绿的叶片间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南涧小米”是莒县第一个获得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登记的农产品。近年来,峤山镇依托这一品牌优势,采取“组织联建、人才联通、产业联动、农超联盟”的四联产业发展模式,打造片区党建共同体,开创组团共富新格局。
组织联建抱团发展搭平台
对小米种植而言,品种不一、管理各异,会极大影响产品品质。如何找准契合实际的发展模式,提升“南涧小米”的内生动力?
多方探索之下,峤山镇以“农民增收、产业增效、集体增富”为目标,通过创建“共富工坊”,以“1+N”的模式,由涧南春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引领7个片区组团共富,探索推广“八统一”的种、管、销经营模式,保证小米最优品质。
在这一模式加持下,该镇针对不同劳动力特点打造聚集式、流动式工坊,组建党员技术人才“工坊师傅团”“高素质农民服务队”,搭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促共进的协同发展模式。同时,“共富工坊”还以高出市场收购均价5角的价格,收购村民的小米,免去加工费用,实现集体与群众共富。
人才联通转型升级输能量
“新进直播间的朋友大家好,我现在在南涧村的小米种植区,如果大家想喝地道的小米粥,动动手指,我来安排!”在“莒县南涧小米”直播间,参加暑期实践的大学生网络主播当起了“小米推荐官”。
“共富工坊”要想持久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更离不开“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
“我们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共建乡村振兴产学研实训基地,邀请国家特色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学者实地指导小米生产,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产学研平台,为产业发展增添强劲的人才动力。”峤山镇武装部长门大威告诉记者。
既要引进科研人才,又要培优本土人才。该镇创新构建“实用至上”的乡土人才培养模式,开办“乡村振兴论坛”和“田间课堂”,围绕南涧小米产业发展,组织镇村干部、乡村工匠、农民骨干等进行线上线下培训,进一步提升农民种植技能。
不仅如此,峤山镇还汇聚在外人才力量,多次召开在外人才恳谈会,通过引才聚才活动吸引30余名在外人才返乡助力南涧小米产业发展,不断突出“老家味道”“色泽鲜黄、软绵爽滑”等产品特色,让“南涧小米”品牌影响力提级加速。
产业联动上下贯通促振兴
走进“南涧小米”种植基地,只见智能农田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土壤墒情智能监测站、防溺水预警系统等智能化、信息化设备一应俱全,5000亩种植带已全部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
“我现在通过手机登录软件,就能看到地里的相关情况,数字化种植让小米的产量和品质都非常好。”种植户李成本说。
为进一步助力小米种植发展更智慧、更高效、更有品质,峤山镇建设2000余亩“峤山南涧小米产业科技示范基地”高标准试验田,引进济谷25、济谷30等米色黄、熟相好、适应性强、米质优的新品种,所产小米品质更加优良,谷粒成实、色泽饱满,实现亩均增产65公斤,每亩增收1200余元。
在做优“土特产”文章这条路上,“共富工坊”还在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上持续发力。峤山镇利用乡村振兴资金建成小米高值化精深加工基地,配备机械碾米及深加工设备,研发小米杂粮速食面条、杂粮速食米、小米海参粥等系列食品,采取“自产+自加工”的生产模式,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动力。
农超联盟产销合作激活力
种好“一粒米”,致富一乡人。着眼于让“南涧小米”谱写更多“点粮成金”的新故事,峤山镇依托“共富工坊”,不断做足宣传文章,持续拓宽销路。
——深化与莒县新世纪商业集团的合作,将“南涧小米”作为“莒县优品直播首推产品”推广,让特色农产品走进“小爱优选”社群线上直播平台和新世纪蓝湾购物中心等连锁商超。
——借助黄河大集、年货节、村晚等活动,谋划“南涧小米”系列宣传推介和展销活动,邀请知名大学生音乐人创作《南涧小米》宣传歌曲,深挖“南涧小米”背后的历史人文故事,举办“南涧小米”文化节,进一步拓展农文旅商融合发展新路径。
眼下,在“共富工坊”的带动下,一幅幅共同奋斗致富、共创美好生活的图景正在峤山大地加速形成。目前,“南涧小米”种植已覆盖周边46个村,全镇共发展优质南涧小米种植带5000余亩,从业人员超12000人,年产175万公斤,峤山镇也先后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省级农业产业强镇、日照市优质产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