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忠超 庄乾菊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全产业链建设
科技创新是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关键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最本质属性就是发展高科技农业系统生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出路在于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从智能化农业机械到生物技术的应用,再到精准农业的实践,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在为农业生产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绿色低碳是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目标。农业新质生产力是绿色生产力,绿色发展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是传统农业质态的改变。实现农业产业链的绿色低碳,为全链条拓宽农业绿色发展空间、推动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培育农业产业的新增长点提供了重要路径,也将有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转型升级是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必然结果。实现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技术革命性突破是催生源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是表征标志,农业深度转型升级是载体基础。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农业产业和产业链上,完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从而打通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链条,实现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二、莒县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的优势与难题
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主要优势。莒县区位交通优势明显、自然条件优越,为优质农产品培育以及乡村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基础条件。近年来,绿芦笋、药材、绿茶、油桃等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并且立足全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通过农旅融合打造集采摘、体验、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新业态发展形势向好。同时抓住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政策机遇,积极培育“电子商务+特色产业”,打造“物旺载莒”“独莒e格”区域公共品牌。
农业全产业链建设面临的难题。首先,产业链前端,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不足,生产模式转型缓慢。例如,农业信息化、机械设施等配套设施投入不足,制约产业链延伸,并且产业链前端的农户多为分散经营,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导致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其次,产业链中端,龙头企业培育不力,精深加工能力有待提升。目前莒县企业大多处于行业价值链的中低端部分,龙头企业较少,产品单一,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最后,产业链末端,农产品流通营销不畅,农业新业态发展不足,阻碍价值增值和品牌创建。莒县现有新业态发展规模大的不多、发展层次不高,如茶文化、桑蚕文化也尚未充分挖掘利用。同时部分农业生产经营者不注重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导致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弱化。
三、莒县新质生产力理念下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路径
突出特色产业,强化组织化、标准化建设,夯实产业链“前端”。首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产业链发展基础。以“突破莒县”为契机,完善出台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各项政策,为农业产业建设提供完善的政策保障。依托山东省数字乡村试点县的政策优势,不断改造提升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完善旅游智能网,推进全域旅游信息与服务平台建设。其次,明确特色产业发展定位,打造特色产业链。立足莒县区域资源特点、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统筹兼顾发展目标、产业优势和生态承载力,重点打造“一核”“两带”“三区”立体化发展格局。再次,构建产业利益多元化主体,提升产业链组织力。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分工协作为前提,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成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坚持创新驱动,建强“产业链”、延伸“特色链”、补齐“薄弱链”,强化产业链“中端”。首先,突出优势建强产业链。围绕七大优势特色产业,扶持一批规模较大、成长性较好的企业、有地方特色的省级龙头企业,打造优势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提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其次,依据产业特性补齐产业链。以农业全产业链思维补齐短缺链条环节,根据每类农业产业链类型,有区别地进行补链,上游重品种,中游保品质,下游树品牌。最后,深挖特色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把农业建设成为大产业,在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基础上,激活土特产,做强水果、蔬菜、蚕桑、药材等农业经典特色产品。贯通产加销,抓实农产品冷链物流、研发推广快速烘干、冻干技术等加工技术,打造特色农业全产业链。
强化品牌引领,扩宽营销网络渠道,畅通产业链“末端”。首先,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培育工程,重点培育优质农产品,打造影响力较广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将使用农产品合格证作为品牌认证的前置条件,持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其次,加快发展农文旅融合业态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整合运用农田生态景观、农业休闲等元素,充分挖掘莒文化资源,以农事体验、观光旅游为主题,全力打造休闲农业发展带,促进农业由生产属性向服务属性转变。最后,建设立体化物流运输网。依托便利的交通运输网络,打造现代物流网络体系,为农产品销售国内市场及海外出口打下良好基础。
(此文系日照市社科联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24027;作者单位:中共莒县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