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5月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并很快席卷全国。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规模空前的反帝 爱国运动,标志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其间,有一位20岁的革命青年高擎大旗,面对帝国主义的枪口临危不惧、英勇斗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呼喊:“打倒帝国主义!”
他就是日照籍同济大学学生尹景伊。
尹景伊,字希农,1905年出生在上海。今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张家廒头村人,辛亥革命后,尹景伊一家回到日照县。1920年,父亲在临终时叮嘱尹景伊,要学习经商,既可补贴家用,日后亦可自立。那时,五四运动正风起云涌,新文化、新思潮滚滚而来。尹景伊的志向,不在经商而在求学,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读书救国。
1921年,尹景伊考入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同济大学前身)机师科。面对列强步步入侵,军阀连年混战,百姓苦不堪言的残酷现实,他渐渐意识到,只靠读书是挽救不了民族危机的。一颗革命的种子,开始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尹景伊在努力学习各门功课之外,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理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他在给兄长的家书中说:“弟以国是日非,良用尤伤,勤读亦为国耳,国亡则读何益!”“国势阽危,大难将至,救死起衰,责在青年……此身无累,将来能为社会做一点事业,亦正不负此生。”英姿少年,血气方刚,字字句句映放出救亡图存的赤诚之心。
1924年暑假,尹景伊来到青岛四方机车厂参加工人活动。那时,王尽美、邓恩铭正在这里从事革命宣传,组建党团组织,工人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尹景伊听了王尽美、邓恩铭慷慨激昂的演讲,深受启发,整个暑期“逐日往与工人操作,晨出暮归,虽酷热不辍”,与工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进一步认识到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结合的重要意义。
1925年初,经共产党员邓中夏、恽代英介绍,尹景伊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5月4日,同济大学学生会重建,尹景伊被推举为学生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同时,党组织决定让即将毕业的尹景伊提前离校,回到山东开展工作,担任共青团青岛地委负责人。
5月15日,上海发生了日商纱厂资本家枪杀中国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并打伤十余名工人的流血事件。在中共中央的发动下,上海的工人、学生于30日举行了大规模的反帝示威活动。正准备动身前往青岛的尹景伊积极参加了这一活动,并被推举为领队之一。
30日上午8时,尹景伊率领着由工人和学生组成的游行队伍,从淞沪铁路乘小火车南行,到达天通庵车站。和其他队伍会合后,他们共同向浙江路、南京路路口行进。一路上,尹景伊率领大部队高呼口号,挥舞小旗,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在永安公司门前,尹景伊向围聚的人群进行演讲,悲愤述说着日商纱厂枪杀工人顾正红的经过。
下午1时许,当得知100余名工人和学生被英国巡捕关押在南京路老闸捕房的消息时,为营救难友,尹景伊率领数千人的队伍挺进南京路,齐集老闸捕房门前,强烈要求释放被捕的中国人。
此时的南京路上已是人山人海,“打倒帝国主义!”“为顾正红报仇!”“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口号声响彻云霄。英国巡捕如临大敌,摆出半月形的阵仗,个个手拿马枪对准赤手空拳的中国人民。面对敌人的枪口,爱国群众没有后退。尹景伊站在队伍前列,高声质问:“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演讲,究竟犯了什么罪?”
双方相持到下午4时,捕房坚决不放被捕工人和学生。示威人群愤怒到了极点,早有戒备的英国巡捕却悍然向手无寸铁的人群开枪。顷刻间,枪声大作,子弹横飞,几名学生中弹倒下,南京路上血腥浓烈……看到同学陈宝聪受伤倒地,尹景伊抢步上前为其救护。巡捕随即向尹景伊瞄准开枪,子弹击中他的后背,贯穿肺部,血流如注。尹景伊倒下时,口中犹在高呼:“宣传!斗争!打倒帝国主义!”年仅20岁的尹景伊英勇牺牲,实践了他“宁为国家而死,不为惜身而生”的铮铮誓言。
这就是五卅惨案。
尹景伊是同济大学历史上第一位烈士。同济大学教职工、学生在码头救生局为他入殓,并扶柩游行。惨案的发生,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公愤。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五卅运动的狂飙很快席卷全国。广大的工人、学生和工商业者,在各地举行游行示威和罢工、罢课、罢市活动,形成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
噩耗传到日照,县内群众无不义愤填膺。他们分别在尹景伊的家乡张家廒头和县城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并成立“沪案后援会”,有农民、商人、学生等各界群众共几千人参加。在青岛,学生联合会及各界人士集会追悼尹景伊烈士。大家共同宣告着对英雄的景仰和同仇敌忾的决心。
1931年,日照县以英国赔款为基金,以尹景伊祖宅为校舍,建立了一所小学,命名为“景伊小学”。1985年,同济大学在纪念五卅运动60周年时,在校园内树立了一座汉白玉尹景伊烈士像。雕像前,青春的身影来往穿梭,伴随着书声琅琅。尹景伊的生命刻度定格在了20岁,但他的青春热血永远滋养着一代代青年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