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又有国产化轻量化创新
全媒体记者 许静 宋庆艳 报道
本报讯 7月1日,由山东港口日照港自主研发的首批4台国产化轻量化轨道吊运抵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即将投入使用。这一成果成为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下协同创新的又一典范。
这批落地的轨道吊由日照港技术创新中心团队自主研发,其主梁截面高度从原来的3米压缩到2米,整机自重可降低20%以上,每台设备可节约建造费用超100万元。团队还自主研发了轨道吊的关键部位电控系统,国产化率达到95%,解决了国外技术“卡脖子”问题。
“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日照市考察,第一站就来到日照港,他肯定了日照港‘通过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经验。这一年,我和团队牢记这份面对面聆听的鼓励,人人争当奋斗者,总算没有辜负那份殷切期望。”日照港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徐冠男说。
2021年10月,以“远控岸桥、自动化轨道吊、无人集卡”为基本布局的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日照港正式投用。轨道吊重量一般为380吨左右,虽然结实耐用,但能耗高、成本高。轨道吊国产化、轻量化是当前港口机械设备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推动港口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为港机设备使用方,倒推制造商去研发轻量化轨道吊,谈何容易?当徐冠男带着这个需求去拜访制造商的时候,得到的回复都是拒绝,理由是目前国内此类型轨道吊尚无轻量化设计先例,且现有轨道吊设计成熟、市场认可。“既然外面的制造商不肯干,我们就自己干!”徐冠男说。
日照港技术创新中心联合上海海事大学、山东陆海装备集团合作研究设计方案。经过百余次的分析论证,历时3个月的研讨、设计与优化,徐冠男团队最终同合作方敲定“主梁+拉压杆系”复合结构设计方案。该方案通过拉压杆与主梁协同发力,改变了传统的双悬臂轨道吊受力模式,使主梁截面高度压缩了1米,单台设备瘦身70吨,节约成本超100万元,实现更加经济高效的装卸作业,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码头即将迎来大变化。12台“瘦身成功”的国产轻量化轨道吊近期将陆续完成调试并投入使用。
一年来,日照港自主攻克多个行业难题,完成23项技术突破。与一年前相比,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综合效率提升9.5%,自动化轨道吊设备故障率降低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