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葛成才
7月25日清晨,莒县城阳街道刘家菜园村南首的苘麻地里,38岁的史伟霞正和同事专注地采摘叶片。巴掌大的鲜绿苘麻叶被小心地放进竹篮,叶茎掐断处渗出的液汁,是制作面瓜曲的关键信号。作为日照汉迈商贸有限公司的经理,史伟霞脚下的3亩苘麻地,藏着老面酵子的传承密码。
“没有苘麻叶,就做不出面瓜曲,更别提老面酵子了。”史伟霞一边麻利地采摘,一边解释。每年端午后,她都会带着团队人工采摘苘麻叶,这些叶片将在三个月后,成为包裹面瓜曲的“天然外衣”。
回溯九年前,济南表叔一句“馒头没了以前的味道”,让曾做过化妆品生意的史伟霞决心重拾古法。她缠着姥姥和妈妈学习老面酵子技艺,却在最初的几个月里屡遭挫败—— 面瓜曲制作不合格,光面粉就浪费了20多袋,父亲劝她放弃。但“让更多人吃到小时候味道”的执念,让她咬牙坚持。
走进史伟霞的加工作坊,麦饭石石臼里,去皮的面瓜正被研磨成糊糊。“用石臼能最大保留营养和香味。”她将小麦面粉按比例混入面瓜糊糊,双手用力挤压成80克左右的圆球,外裹六层苘麻叶,系在晾架上接受三个月日光暴晒。这种在传统小麦曲基础上加入老面瓜的工艺,能更好地促进微生物生长,是她摸索出的独特配方。
老面酵子的诞生更讲究“天时地利”。需用一年以上的面瓜陈曲,遵循“一年为曲、三年为宝”的古训,在春秋季节20—30℃时发酵。从引种发酵到阴干晾晒,历经四步工艺,每一步都依赖手工把控,特别是“兜酵子”环节,通过反复揉搓让干湿均匀,避免晾晒时滋生杂菌,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智慧。
2017年5月20日,在丈夫支持下,史伟霞的老面酵子终于量产。如今,她的产品年产值达30多万元,不仅走进寻常百姓家,更让“老味道”有了新传承。
“手工的温度,是机器替代不了的。”史伟霞望着晾晒架上的面瓜曲,眼里闪着光。这片土地上的苘麻叶还在生长,而她守护的老味道,正随着发酵的香气,飘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