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莲县以“莲心助”品牌为核心,变“被动等待申请”为“主动发现需求”,让社会救助真正跑在群众需要前面———
□ 全媒体记者 卢昱东 通讯员 季雪丽
清晨,五莲县中至镇葛庄村的薄雾还未散尽,该村民政协理员韩立喜便赶到了小韩家。他轻轻敲了敲褪色的木门,门内传来小韩爸爸的应答———这个五口之家的一天,总比村里其他人家开始得更早。
小韩的家,可以说是村里的“特殊家庭”:母亲患有精神三级残疾,日常需人照料;父亲眼神经受损,只能做些轻体力活;三个孩子尚在上学,仅靠零星收入支撑的家,早已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
“第一次来排查时,小韩正躲在屋里写作业,妹妹们缩在墙角,一家人都透着拘谨。”韩立喜至今记得之前“主动申报日”排查时的场景。他逐页记录家庭信息:收入明细、医疗支出、孩子上学的交通费……当天便通过“掌上办”小程序提交了低保申请,这份带着温度的档案,顺着“村级—镇级—县级”的救助链条,快速传向中至镇社会救助服务站。
“绝不能让孩子因为家境困难而失学。”中至镇服务站接到材料的第一时间,便启动了“扶孩子一把成就梦想”项目对接。没多久,爱心人士每月500元的助学金敲定;一周内,五莲县社会救助服务总站又带来了新消息——— 专业康复理疗师将定期上门,为小韩的母亲做精神康复训练。更让这个家庭暖心的是,孩子们也多了位“爱心妈妈”:每到周末,志愿者就会带着文具和绘本赶来,辅导作业、陪孩子聊天。 小韩一家的改变,是五莲县“莲心助”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的生动注脚。自去年启动这项工作以来,五莲以“莲心助”品牌为核心,搭建起了县、镇、村三级救助服务站点,从“被动等待申请”转向“主动发现需求”,让社会救助真正跑在群众需要前面。
在五莲县“莲心助”救助服务总站,站长潘兆祝正在研判最新摸排数据:“通过‘阳光救助掌上办’和数字民政系统,我们已摸排重点服务对象1688人,用红、黄、绿三色标注需求紧急程度,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而在中至镇服务站站长丁鉴鸣的办公桌上,整齐叠放着当月“主动申报日”收集的需求清单,“每月10日是‘主动申报日’,村民政协理员会走遍村里的角落,这张清单就是我们的‘救助单’。”
为了让服务精准对接需求,五莲县精心编制了“三张清单”:梳理12个部门44项救助政策形成“政策清单”,链接39家社会组织打造“资源清单”,筛选出心理疏导、康复护理等33项服务汇成“项目清单”,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向社会公开。与此同时,“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社会共救需求发布平台”的联动,实现了从需求发现、服务匹配到回访评估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资金和项目是救助可持续的关键。五莲县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推出“阳光护花”“精神障碍康复”等项目,已覆盖近1.2万名困难群众;另一方面鼓励社会组织申报公益创投,2024年以来,12个项目获得市级扶持,更成功对接民政部———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试点项目,成为全国性创新实践的“五莲样本”。
“我们不只是给钱给物,更是给希望、给陪伴、给出路。”五莲县义工联合会会长周加宝的话,道出了“莲心助”的核心理念。如今,越来越多的力量加入“莲心助”行列。五莲县义工联合会、兴莲社工服务中心等组织已成为服务类救助的中坚力量,涌现出陆金花、孔磊、周加宝等一批荣获国家级、省级荣誉的救助工作者。在五莲,“莲心助”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救助品牌,而是一场汇聚政府、社会、群众力量的“温暖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