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五十载披荆斩棘 半世纪玉汝于成
——写在山东省地矿局第八地质大队成立 50 周年之际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全媒体记者 蒋月阳 许晓 通讯员 孙晓亮
  岁月为证,山海为碑。从1975年在沂蒙山区起步,到扎根日照服务沿海开发,再到西进高原、出海远航,八队的足迹始终与时代同频、与发展共振。五十年跋涉,山东省地矿局第八地质大队在山海间写就地质报国的壮阔篇章。
  时序更迭,初心不改。在成立五十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八队人用一次次勘探突破、一项项工程实效,交出一份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拓荒:沂蒙星火,点燃地质报国初心
  1975年的沂蒙山区,春寒料峭中,“韩旺铁矿地质勘探会战指挥部”的牌子在旷野中竖起,像一面旗帜,拉开了地矿八队的创业序幕。
  彼时国家建设百废待兴,钢铁作为工业的“粮食”需求激增,而地处鲁西断隆东部的韩旺矿区,其赋存于泰山岩群雁翎关组的变质铁矿,正是填补区域资源缺口的关键所在。
  这份时代赋予的使命,让老一辈地质人毅然扛起了找矿重任———
  没有GPS、光电测距仪等先进仪器,他们就用罗盘定方向、花杆量距离、算盘算坐标;遇陡峭崖壁,便用绳索将人吊在大树上勘察,一吊就是两三个小时;夜晚煤油灯下,岩芯标本的每道纹路都成了破解大地密码的线索;行囊里除了地质锤、放大镜,还有一本《毛主席语录》……
  老一辈队员的回忆,生动诠释了在坚定精神支撑下,他们如何以顽强意志坚守矿产勘查事业的动人历程。
  这份坚守很快迎来回响。同年10月,经省革委计委批准,“山东省革委地质局第八地质大队”正式成立,队伍的初心在勘探突破中愈发坚定。
  1976年3月,《山东沂源铁矿韩旺矿区地质补充勘探报告》提交,16327万吨的储量经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播报后,全队欢呼雀跃——— 这不仅是数字的突破,更为后来韩旺铁矿进入全国产能前列埋下伏笔。
  荣誉的激励让奋斗脚步更加铿锵。1977年,张诚、杨圣法、牛兰田3人因突出贡献受到中央领导接见,这份认可化作全队前行的动力。此后数年,八队在齐鲁大地多点开花,1984年莒南仕沟大型重晶石矿的探明,经《中国地质报》《大众日报》头版报道,让这支队伍在全国地质界崭露头角。
  找矿成果的背后,是技术创新的坚实支撑。1985年,这一年成了八队的科技“丰收年”:“TS-800型绳索取心钻机改制”将深孔岩芯采取率从65%提升至89%,获部级科技奖;郯城房庄重晶石矿勘探亦斩获部级找矿奖项。
  技术与经验的积累,推动队伍实现质的跨越——— 1987年,莒南仕沟重晶石矿勘探再获部级奖项,标志着八队从单纯“找矿”迈向“科学找矿”的新阶段。
  创新与坚守的传承,让成果持续涌现。1988至1989年,八队在金矿勘查领域取得突破,发现姜家窑矿区Ⅰ号、Ⅱ号矿体,探明金矿储量C+D级4吨,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多项发现填补区域空白。这一时期,全队还完成多个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为地方经济发展筑牢根基。
  从韩旺旷野的简陋牌子,到遍布齐鲁的找矿足迹,八队人用青春热血点亮地质报国星火。“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精神,在敲击岩石与岩心的锤声中愈发璀璨。
  将坚毅作诗,把热血当歌。八队人就这样在齐鲁大地书写了一段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地质报国篇章。
攻坚:扎根日照,拓宽服务版图
  1989年,随着日照升格为地级市,这座黄海之滨的港城随即掀起建设热潮。石臼港的蓬勃生机与“跳出老城建新城”的规划蓝图,让城市发展对地质支撑的需求愈发迫切。
  在此背景下,深耕地质领域多年的地矿八队审时度势,于1993年将驻地迁至日照,正式开启了与这座新兴城市休戚与共的征程。
  “当时的日照处处是工地,我们既要守好找矿老本行,更要当好城市建设的‘先行者’。”一位老队员的回忆,道出了这支队伍扎根港城的初心。
  这份初心很快转化为行动。1990年,“山东省日照基础工程公司”的成立,成为八队转型的首个注脚——— 他们跳出传统矿产勘查的局限,正式向工程施工领域延伸,迈出了业务多元化的关键一步。
  这一转型绝非偶然,凭借多年积累的地质资料与专业技术,八队早已具备业务领域拓展的扎实根基。
  随着日照基建浪潮的升级,八队的服务版图持续拓宽———
  1994年,“山东地矿日照地质工程勘察处”应运而生,恰逢日照重大项目集中上马的关键期,队伍应时顺势地承接了万平口跨海大桥、岚山港粮油专用码头等标志性工程的勘察任务,海上复杂的地质构造与多变的恶劣天气,也成为摆在技术人员面前的难题。
  他们一次次乘船出海,将设备探入海底取样监测,用精准数据为工程设计施工筑牢根基——— 这份对“数据精细精准”的追求,正是八队勘察工作的核心准则。
  技术攻坚与业务拓展的双线突破,让荣誉接踵而至。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5万石场幅等六幅”在地质矿产部展评中获评优秀图幅,彰显了八队在区域地质调查领域的深厚积淀。两年后,因在城市建设中的突出贡献,八队被日照市政府评为“共建日照桥头堡先进单位”,这份认可也成为队伍深化服务的动力。
  有序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2000年,实施属地化管理后,八队主动顺应形势调整产业结构,形成矿产勘查、勘察施工、社会服务三大产业齐头并进的格局——— 这正是其“巩固发展地勘主业、做强地质服务业、强化勘察施工业”多元思路的早期实践。
  从山区到海滨,从找矿为主到多元服务,地矿八队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传统地勘队伍向现代城市地质服务商的转型。他们以技术为“金刚钻”,以担当为“铺路石”,印证了与时俱进、服务大局的专业价值,也映射出一座新兴城市与一支地质队伍共同前进的时代篇章。
跨越:东西并进,拥抱全球舞台
  当新世纪的曙光为地质事业镀上全新底色,已在日照完成综合城市地质服务商转型的地矿八队,并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他们敏锐捕捉到国家战略带来的机遇,开启了从“深耕齐鲁”到“东西并进、走向世界”的跨越征程。
  2002年,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号角吹响,这份关乎国家资源布局与区域发展的蓝图,让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的地矿八队迅速行动。作为山东地矿系统率先响应西部开发号召的队伍之一,他们同年便在青海赛什塘铜峪沟启动首个西部项目,将“地质报国”的旗帜插在了青藏高原的广袤土地上。
  这一抉择绝非偶然——— 与日照一起成长的八队人,早已练就应对复杂地质条件的过硬本领,而多年积累的钻探、勘探技术体系,也为其在西部拓土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西部的二十余载里,八队人用坚守诠释“铁军”担当。在海拔5500米的“生命禁区”,队员们克服缺氧眩晕,将钻探设备架向云端;在新疆火烧云铅锌矿,五六十摄氏度的戈壁烈日下,他们用汗水守护每一组地质数据。
  截至2024年,八队累计完成西部地勘项目300余个,钻探工作量超120万米。先后参与亚洲最大、海拔最高的新疆火烧云铅锌矿,青海最大的日龙沟锡铜矿以及亚洲第二大铜镍矿——— 青海夏日哈麦镍矿等重大项目勘探工作。截至目前,累计提交黄金15.5吨、白银1197.2吨、铁矿229万吨、石英矿3.58亿吨,铜铅锌钼多金属总量达1143万吨,凭借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挑战极限、无私奉献的精神,树牢了八队“西部铁军”品牌,让山东地矿的印记深深刻在祖国西部的资源版图上。
  就在西部战场捷报频传之时,全球发展格局的变化又为八队打开了新的视野。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蓝图在世界范围内铺展,国家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的导向,与八队“突破区域局限、对标国际标准”的发展诉求不谋而合。凭借西部项目积累的复杂环境作业能力以及多年规范管理形成的技术体系,八队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全球舞台,开启国际化布局的新探索。
  2009年,八队首个国际项目正式启动,这是他们迈向国际地质市场的第一步。面对语言壁垒、文化差异与陌生的南美地质构造,八队国外项目团队一方面依托国内成熟的勘探技术框架,深入研判当地地质背景;另一方面主动融入当地,尊重社区利益、严守环保标准,用“中国技术+国际视野”的组合拳赢得信任。
  2012年,《秘鲁共和国阿雷基帕省邦沟地区铁矿详查报告》斩获省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不仅印证了八队国际勘探技术的硬实力,更为其后续拓展海外业务打响了品牌。此后,八队的国际足迹遍布厄立特里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澳大利亚,从区域矿产调查到矿区普查,他们将中国地质勘探的先进经验与管理模式带向全球,让“中国地质”的名片在国际舞台上熠熠生辉。
  值得关注的是,在“走出去”开拓西部与国际市场的同时,八队从未放松对本土发展的深耕。他们积极践行“扎根日照、服务地方”的理念,将外部项目积累的技术与经验反哺齐鲁大地,在本土地质服务领域持续突破。
  2008年,五莲县七宝山勘探项目传来重大喜讯——— 八队发现山东省最大铅锌多金属矿,提交铅锌金属量23.2万吨、银532吨,潜在经济价值近83亿元,一举填补省内铅锌多金属矿勘探的空白;2011年,五莲管帅地区地热井成功钻探,结束了日照无温泉的历史,为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城市建设的主战场,八队的身影同样不可或缺。从青连铁路、济青高铁的轨道下,到日照机场、港口群的地基中;从奥林匹克水上公园、会展中心的规划前期,到石化基地、钢铁精品基地的施工保障,八队用精准的勘察数据为每一项重大工程筑牢根基。
  2021年,八队参与勘察的日照市奎山综合客运站及配套工程斩获“国家优质工程奖”——— 这是经国务院确认的工程建设最高荣誉。
  这一时期的八队,还在技术领域持续“补短板、强优势”,实现多点突破。2014年,八队完成的省地矿局科技攻关项目“三道原子荧光As、Bi(Sb)、Hg联测方法研究”获山东省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标志着其实验测试技术跻身省内领先行列;在测绘工程领域,他们主动引入实景三维、无人机航测、海洋测绘等先进技术,在超高层沉降观测、地铁精测等细分领域锻造核心竞争力,为地方规划建设提供了高精度的空间地理信息支撑。
  从东部沿海的精益求精,到西部戈壁的风餐露宿;从国内项目的深耕细作,到国际舞台的崭露头角。五十年跨越征程中,八队以国家战略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引擎,完成了从“区域地质队伍”到“国际化地质服务”的华丽蜕变。他们的足迹,既是刻在祖国山河间的资源图谱,也是写在全球地质版图上的中国力量。
新程:创新驱动,引领未来发展
  2017年以来,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地质工作迎来深刻转型。山东地矿八队主动拥抱时代机遇,成立日照地质地理信息大数据研究院,推动地质工作从“纸上绘图”迈向“数据赋能”。
  曾经沉睡在档案柜中的纸质地质报告、手绘剖面图,在数字化技术下,转化为可实时调用、深度分析的电子数据资源。地矿八队大数据研发团队以此为基础,主导研发出20余个信息平台——— 从实时监测城市运行的日照市安全生产智能监管平台,到助力区域治理的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数据平台,再到服务精准决策的法税地一体化管理平台,这些平台如同城市的“地质神经中枢”,将海量地质数据转化为规划建设、应急管理的科学依据,真正实现了“让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
  创新的步伐从未止步。2019年,地矿八队与宋少先院士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不仅引入国际前沿的地质技术与理念,更搭建起国际化科研交流桥梁,为技术创新注入全球视野。
  同年,“日照市地质勘查技术服务中心”与“日照市地质灾害应急指导中心”相继挂牌,这既是地方政府对八队技术实力的认可,也让八队在地质安全保障领域的职能更趋完善,为守护日照山海之城的地质安全筑起坚实屏障。
  在地方服务领域实现突破后,八队进一步聚焦清洁能源赛道。2020年,八队独立取得华北石油煤层气钻井施工资质,成为山东省内首家开展煤层气钻探的地质单位,率先迈进非常规清洁能源地质服务赛道;2022年,其在煤层气钻探技术上的创新成果斩获山东省职工创新创效奖(省部级)一等奖。截至2024年,八队已在青海、甘肃、山西等多地完成地热井、页岩气等非常规清洁新能源大口径钻探30余万米,以实际行动为国家“双碳”目标提供地质支撑。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驱动力。2023年,“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在八队挂牌成立,为引进高层次人才搭建了重要平台,博士后科研人员的加入,加速了关键技术突破与科研成果转化。2024年,八队科研成果再攀高峰———《山东五莲七宝山多金属矿找矿理论创新与应用实践》《胶东中生代盆地边缘成矿系统金属成矿理论与找矿技术创新实践》双双荣获科技进步奖(省部级)二等奖,这两项成果不仅是八队在矿产勘探领域的理论与技术突破,更为全国矿产资源勘探事业提供了宝贵借鉴。
  2025年,八队的发展亮点持续涌现:日照市首个专题类地质博物馆——— 地矿八队地质博物馆开馆,通过丰富的标本、多媒体展示,让地质知识走进大众;毛景文院士受邀参加八队主办的“胶莱盆地西南缘找矿研讨会”,为找矿工作带来高端智力支持;省级应急救援队伍获批,为地方安全稳定再加一道“防护网”……
  从1975年起步至今,五十载春秋里,地矿八队累计发现矿产50余种,提交大中型金属矿床近30处、非金属矿床100余处,探获矿藏潜在经济价值达万亿元,荣获各类科技奖307项。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代代八队人以地质锤为笔、以山河为纸的坚守,更是他们紧跟时代步伐、以创新驱动持续引领地质事业发展的生动写照。
  在推动技术创新与业务拓展的过程中,八队始终以党建为引领,将红色基因融入发展血脉,八队党委始终把党建工作与业务深度融合,扎实推进“13336”党建工作思路,积极打造“日照山海 辉映八方”党建品牌,通过“党建+项目”“党建+创新”模式,引导党员在重大项目、技术攻关中冲锋在前,确保发展方向不偏、动力不减。
  民生是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八队党委始终坚持“发展成果惠及员工”的理念,扎实推进“在思想上关心职工、在生活上关爱职工、在工作上支持职工”的暖心工程。
  近年来,为让员工在工作中更有归属感与幸福感,八队完成了办公大楼搬迁,改善现代化办公环境,更着力提升职工居住条件,让员工安居乐业;同时,推行中层干部与一线职工结对帮扶机制,每逢佳节组织慰问,切实解决一线员工工作生活难题。一系列暖心举措,让八队形成了“上下同心、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为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山海为证,八队人曾在荒芜中拓路、在挑战中攻坚、在机遇中跨越;岁月可鉴,八队人必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以地质锤为笔、以科技创新为墨,继续书写服务国家、赋能地方的崭新篇章。
  地质报国的脚步,永远向着山河深处、向着未来远方!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4 版:专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五十载披荆斩棘 半世纪玉汝于成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