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滕元硕 苑克龙
  时至暮秋,东港大地铺展丰收长卷。从后村镇连片的茶园到陈疃镇大棚中枝丫茂盛的蓝莓,再到涛雒镇标准化养殖厂跃动的石斑鱼……各乡镇立足自然禀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特色种养、农旅融合的果实挂满田间地头,一个个特色产业正铺就乡村振兴的富足之道。
一片叶子“采”出一条致富路
  走进后村镇的林苑茶园,茶农在技术人员指导下,正在开展“春虫秋防”管理。
  目前,秋季采茶期已经结束,茶园正式进入秋冬养护阶段。
  在不远处的大竹园村后山的茶园同样热闹,这片茶园是周边村民的“掌中宝”。每到春季,万亩茶园碧浪翻涌,茶农们穿梭茶垄间采摘新茶,茶厂在山下集中收购,为茶农省去了不少功夫。
  从1966年“南茶北引”时的4.5亩试点,到如今4万亩的种植规模,这片北纬36°黄金产茶带孕育的绿叶,已成为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特色产业。
  为支持产业发展,后村镇成立“碧海茶乡”党建共同体,将产业链上的企业、集体与服务单位串联起来,打破“单打独斗”的格局。通过设立茶业人才工作站,引进院士团队,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建立4处教学实训基地,构建起全产业链人才矩阵。
  “123上链接。”在“1909·曙光里”农村电商孵化基地,带货达人盛政瑞的直播间不到3个小时,收到订单300个,作为90后“新农人”代表,他带动该镇及周边乡镇2000余户茶农增收。
  后村镇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在2023年打造了后村镇乡村电商孵化基地。基地探索“党建引领+专业运营+网红孵化+电商实训+矩阵搭建”发展模式,推动特色产业与电商直播有机结合,不断激发农村电商活力。
  在智慧茶园里,物联网技术实现实时气象监测与水肥精准灌溉,既节水省肥又提升品质,推动传统种植向现代化转型。目前,全镇已形成“一湾一岭一库”三大生产片区,拥有162家涉茶企业合作社,年产干茶3600吨,带动近3万人就业。
  如今,后村镇已有国家级生态农场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33家茶企拥有自主品牌,作为南茶北引的试点镇,从推广精耕细作种植茶叶良种,到带头加工茶叶,改进创新茶叶加工技术,再到推动茶旅融合发展,持续做好“一片叶子”的文章,近年来先后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省级农业产业强镇。
一条鱼、一“匹”马“游”出一条渔业链
  池中活鱼跳,岸上稻米香。
  “开渔喽!”随着一声吆喝,停靠在阜鑫渔港的渔船驶离渔港开始出海作业。
  此时,在一公里外的九源水产养殖车间,管理人员置身于清凉的环境中,忙着为海马喂食;不远处的禹海红旗现代渔业园区内,水池里石斑鱼成群结队地游弋,透过水池玻璃,一颗摄像头正监测着鱼群的状态。
  涛雒镇素有“鱼米之乡”之称,该镇地处沿河两岸和河流入海地区,土壤由河流冲积物和海积物形成,有机质丰富,所产大米米质细腻、入口醇香。滩涂之上,众多养殖项目更是星罗棋布,将日照海鲜的鲜美送往全国乃至海外。
  自古以来,当地就一直上演“靠海吃海”的故事。
  自2019年起,涛雒镇便开始引进膨腹海马亲本进行繁育生产。到2020年,涛雒镇便逐步构建起集膨腹海马育苗、养殖、加工于一体的全链条产业。目前全区有膨腹海马养殖企业18家,年产出干品18吨,占据全国半壁江山,2024年,农业农村部所属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正式授予东港区“中国膨腹海马之乡”区域特色品牌称号。
  “品牌”过硬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撑。近年来,东港区以实施碧海工程为契机,在升级改造传统粗放养殖模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智慧化海洋水产养殖与鱼种繁育项目,推动渔业向现代化、规模化、绿色化转型。
  禹海红旗现代渔业园区便是首批落地的智慧化、科技化养殖项目,率先引入智慧管理系统和水循环技术,不仅实现绿色养殖,更成功培育东星斑、珍珠龙胆等10余种高附加值鱼种。如今,这里已成为一个集渔业生产、苗种繁育、科普教育、休闲旅游功能为一体的现代渔业养殖基地。
  在涛雒镇拓洋渔业专业合作社精深加工车间,章鱼、鳕鱼经过精细加工,远销日韩、东盟、欧盟等海外市场,依托当地渔业资源优势,这里构建起“养殖—加工—销售”全链条体系。
一颗蓝莓甜蜜一座城
  作为日照水库上游乡镇,陈疃镇的发展始终连着一库清水——— 所有污染产业都“碰不得”。可过去,这里是有名的石材大镇,一边要护好绿水青山,一边要让百姓增收,如何平衡生态与发展,成了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一个既是偶然又是必然的机缘,蓝莓走进了当地人的视野。
  “这黑乎乎的果子能赚钱?”2005年春天,当大连大学教授王贺新和在读研究生许美玲,带着蓝莓苗、东北黑土和枯树皮来到陈疃镇西尚沟村时,村民们满是疑惑。
  但当地党委、政府决心试试。土壤改造用有机肥,生长期不用化肥、农药,靠微量元素、天网、灭虫灯守护,采摘后还要化验成分,每一步都是“生态操作”。同时,陈疃镇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地,再加上水库水的滋养,又给蓝莓生长提供了“天然温床”。
  2006年初夏,50亩试验田迎来了丰收——— 亩产鲜果达250公斤,每公斤批发价400元,一亩地年收入竟有10万元!尝到甜头的村民,纷纷把土地流转出来种蓝莓。到2011年,西尚沟村蓝莓种植面积扩大到600余亩,人均年收入增加3000余元。村民不仅鼓了腰包,还多了不少就业岗位。
  要知道,一亩蓝莓种300株,第三年就能挂果,第四年进入盛产期,经济寿命更是长达30—40年,盛产期亩产可达800公斤。每年5月到7月底,蓝莓园里满是人们采摘时的欢声笑语;而通过加工成蓝莓干、蓝莓酱、蓝莓酒,这颗“蓝宝”的甜蜜更是延伸到了四季,让消费者全年都能尝到陈疃的“甜”。
  如今,陈疃蓝莓已集齐珠宝、天后等3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从最初的十几亩扩展到2.5万亩,占了全省蓝莓种植面积的三成;全区30余家蓝莓企业,更织就了“育苗—种植—加工—电商—文旅”的全链条,让这颗“蓝莓”不仅甜了四季,更甜了村民的好日子,成了乡村振兴的“活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