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东港:“微治理”让宜居生活触手可及
  

□ 本报通讯员 苑克龙
  城市管理的精度,标注着城市发展的高度。东港区始终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深植于心、践之于行,紧扣群众需求、聚焦核心关切、回应社会期盼,把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办成一件件“暖心实事”,持续提升城市宜居生活质感。

畅通“微循环”疏通城市出行“脉络”
  “以前每到旅游旺季,这段路堵得让人闹心,现在好了,路畅通了,心里也亮堂了。”经常往返沿海景区的市民王女士由衷感慨,道出了东港区路网改造带来的真切变化。这背后,是东港区城市管理和综合行政执法局对城市交通“堵点”的精准破解。
  针对沿海景区旅游旺季交通压力大的问题,东港区城市管理和综合行政执法局持续优化路网结构,推动新碧海路与老碧海路顺畅衔接,显著提升了区域通行效率,让游客与市民的出行体验得到质的改善。与此同时,面对城市内涝这一难题,系统推进兖州路内涝整治工程,建设雨水暗渠与泵站,同步将道路拓宽为双向车道,不仅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市民的积涝难题,也保障了汛期道路通行安全,实现了“排涝”与“畅通”的双重提升,让城市“脉络”更具韧性。
  随着日照站的启用运行,东港区城市管理和综合行政执法局以此为契机,聚焦城市门户形象提升,一系列周边改造工程相继落地:推进迎宾路与枣庄路交叉口改造,让交通衔接更高效;实施文登路拓宽,为通行“扩容”;为文登路铁路桥洞加装照明,让夜间出行更安全。
  这些举措不仅进一步优化了区域交通路网,提升了交通运行效率,更让城市“会客厅”的面貌焕然一新。道路更整洁、秩序更井然、颜值更靓丽,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每一位抵达东港的人,都能第一时间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精致与热情。

办好“微实事”精准回应群众“关切”
  “群众的小事,就是城管工作的大事。”围绕群众的“急难愁盼”,东港区通过一系列“微改造”“微更新”,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
  前些年,因为海曲路丹阳路跨线桥上日夜不息的车流,噪声成为周边居民生活中的烦恼。为还静于民,东港区城市管理和综合行政执法局靶向发力,在跨线桥上加装隔音屏障,以一道“静音墙”换回一片“安心居”。针对学校周边人行道存在的安全隐患,充分利用暑期,对兖州路中学景阳路、城西四小文阳路等五所学校周边人行道实施精细化改造,累计提升面积达4500平方米。如今,宽敞平整的铺装、完善明亮的照明、清晰有序的人行道路,共同构筑起学生通行的“安心走廊”,真正实现了“脚下安全、出行舒心”。
  这些看似细微的“小改造”,每一项都精准回应着群众的实际期盼,每一步都踏在需求的关键处,让城市管理的温度悄然浸润至市民生活的日常点滴中。

治理“微环境”精塑城市风貌“焕新”
  山东体育学院日照校区周边一度因流动摊贩聚集,交通拥堵、环境脏乱问题突出,成为困扰周边居民的“烦恼事”。
  面对群众呼声,东港区城市管理和综合行政执法局以整治占道经营为切入点,联合秦楼街道创新推行“门前五包+商户自治”模式,探索出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微环境”治理新路径。
  执法人员与志愿者组成宣传队,逐户讲解“门前五包”责任内容,引导摊贩进入指定区域规范经营。同时,执法中队联合街道、社区、交警等多方力量,在高峰时段定点值守、联合整治,推动形成常态化管控机制。
  通过广泛发动学校、物业、商户和市民代表参与,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民参与”的治理格局。区域成立“门前五包”志愿服务队,制定《自治公约》,覆盖66家商铺,实现“责任制+清单化”管理。商户轮值巡查机制的推行,更推动其从“被动管理”转向“主动治理”,实现从“要我配合”到“我来管理”的积极转变。
  “如今道路清爽了,出行顺畅了,心情也舒畅多了。”社区居民感慨。从“微循环”到“会客厅”,从“微实事”到“微环境”,东港区城市管理和综合行政执法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深刻内涵,不断推动城市管理向精细化、智能化迈进,让宜居东港的生活图景愈发清晰可感。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区域·东港】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东港:“微治理”让宜居生活触手可及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