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让科技在车间落地,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科技专员张永波———
将论文“写”在工厂车间里
  

□ 全媒体记者 房姿辰
  近日,山东华世力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科技专员张永波俯身在一台激光打标设备前,仔细核对着运行参数。“经过系统优化,生产效率提升25%,产品合格率达到99.8%。”他一边记录数据,一边向身旁的技术人员讲解要点。
  2025年4月,张永波作为日照市第五批科技专员,开始派驻山东华世力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半年多来,这位大学教授的身影频繁穿梭在校园与企业之间,成为连接学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重要纽带。
  “初到企业时,激光打标工序的效率瓶颈显而易见。”张永波回忆。通过连续一周的现场观察和数据采集,他不仅发现了设备参数问题,更诊断出整个生产流程的设计缺陷。
  “张教授带领团队驻厂攻关,周末都在车间测试。”公司研发总监夏宇感慨,“他的专业精神和敬业态度令人钦佩。”更让企业受益的是,张永波充分发挥桥梁作用,推荐了不少优秀毕业生入职。“这些学生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很好地缓解了我们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夏宇补充道。
  在张永波看来,解决单一技术问题只是第一步,必须帮助企业建立系统的创新体系。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知识产权布局,他专门考取了专利代理人资格证书。在他的专业协助下,企业系统梳理技术成果,组织申报了3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和23项软件著作权。同时,他深入研究产业政策,助力企业成功获得“绿色工厂”与“一企一技”研发中心两项市级资质。
  “张教授既解决了眼前难题,更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夏宇指着墙上的专利证书说,“这些知识产权已成为我们市场竞争的重要筹码。”
  让张永波深感成就的是,科技专员身份让他找到了产教融合的鲜活路径。他主导解决的“玻璃仓储穿梭车定位锁紧控制装置”这一线难题,在为企业创造200余万元效益的同时,也成了他一篇重要论文的源头。这篇源于实践的论文,没有止步于期刊,而是与项目经验一同,作为鲜活教材反哺课堂,成为了学生课程设计的经典案例。
  “学生通过参与真实项目,既提升实践能力,也增强专业认同。”张永波说。目前,他已安排多名学生到企业实习,其中不少学生毕业后直接留企工作,这种“实习+就业”的培养模式有效打通了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最后一公里”。
  据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张同对介绍,科技专员制度取得一定成效,第五批科技专员派驻半年来,已帮助企业立项科研项目41项,搭建创新平台11个,开发新产品新工艺31项,申请专利87项,引进培养人才114人,解决技术难题88项,提升经济效益4600余万元。
  张同对说:“这种以项目研发为纽带的合作机制,构建了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它打破了传统校企合作‘黏性不够、松散不实’的局限,实现资源高效整合,为双方发展注入新活力。”
  站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张永波注视着正在调试的新设备:“这就是科技专员的价值———既助力企业攻坚克难,又为教学注入活力,更让学生看见专业发展的广阔天地。通过深化校企共育,实现人才供给与企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展望未来,张永波信心满怀:“我将继续推动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把论文写在工厂车间里,让科技创新在产业化实践中绽放光彩,同时也为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本市新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将论文“写”在工厂车间里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