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研赋能乡村发展,用行动守护乡土文化,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
□ 全媒体记者 黄建玲
海岸粼粼波光,山间炊烟袅袅,村落笑语融融——— 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于日照大地徐徐铺展。这幅画卷的绘就,总是离不开各方力量的携手耕耘,其中,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以高校担当积极投身其间,用科研赋能乡村发展、用行动守护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近日,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再传佳音:日照市社科联公示2025年度两批“新时代记录村史”专项课题鉴定结果,该校6项聚焦不同村庄的乡村振兴村史研究课题悉数顺利结项。这些成果以笔墨镌刻乡愁,用文字记录变迁,为日照乡村留存下兼具史料价值与时代意义的珍贵档案的同时,也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鲜活动能。
作为全国首批职业本科院校,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怀揣“扎根地方、服务乡村”的赤诚之心,以乡村振兴研究院为纽带,锚定“六个突出”战略,将高校智慧化作涓涓细流,浸润乡村振兴的沃土,在日照大地上书写了一曲“校地同心、共促振兴”的动人乐章。
政策为帆引航向头雁振翅筑根基
乡村振兴,方向是前提,组织是保障。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深谙“政策明则路径清,组织强则事业兴”的道理,以精准施策为舵,以先锋引领为桨,为乡村振兴航船校准方向、筑牢船身。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地生根。为让高校服务与乡村需求同频共振,该校组织师生团队深入研读国家及地方关于高校赋能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从宏观部署中把握方向,从地方实际中找准切口,先后制定《全面推进服务日照工作实施方案》《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等专项文件。这些方案如同精细绘制的“振兴路线图”,清晰勾勒出工作目标、任务清单与实施步骤,让每一项服务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与此同时,该校依托“乡村振兴研究院公众号”搭建政策传播桥梁,第一时间转发国家乡村振兴新政、地方配套措施,让师生足不出校便能知晓政策动态,确保服务乡村的每一步都踩在“点子上”,走在“正道上”。
如果说政策是“导航仪”,那么“头雁”便是“领航者”。该校充分发挥本土职业本科院校的区位优势,成立由校长牵头的服务地方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挂帅出征,带领师生团队深度融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实践,推动产教、校企、市校“三融合”向纵深发展。在“城市+大学”共同体建设中,学校将专业优势与地方需求紧密对接,从精致城市建设到乡村产业升级,从人才培养到技术支持,处处可见“山外人”的身影。
该校先后选派3名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奔赴莒县刘官庄镇陈家屯村、桑园镇大长远村,岚山区高兴镇安家尧王城村。派驻人员深入基层,了解村民实际需求,在环境整治、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出谋划策,助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这些“第一书记”如同纽带,将学校的资源与乡村的需求紧紧相连,让组织振兴的根基在基层沃土中愈发牢固。
平台为桥兴产业培育为径聚人才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活水源”。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以平台搭建打破资源壁垒,以育训结合激活人才动能,让产业之花在乡村绽放,让人才之树在乡野扎根。
搭建合作平台,为产业振兴“铺路搭桥”。该校积极构建“校校”“校政”“校地”多元合作网络,与兄弟院校共享科研资源,与政府部门共商发展大计,与地方企业共拓市场空间。截至目前,该校已在五莲县松柏镇等区域建成5个乡村振兴服务站,以及3个集产教融合、产学研合作、大学生社会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这些平台如同散落乡村的“服务驿站”,成为校地合作的“桥头堡”。通过这些基地,师生深耕田野一线,多次到东港区涛雒镇、陈疃镇、三庄镇以及五莲县、莒县等地开展乡村振兴调研,深入了解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和需求,为制定针对性的产业振兴方案提供了有力依据。
同时,该校还积极参与农业及乡村振兴领域的重点平台论坛,与农业行家、职教专家共话发展,在思想碰撞中精准把握服务方向,将科研论文写在乡村振兴的大地上,让技术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的“金钥匙”。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该校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突出育训结合,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学校面向东港区妇联主席和科协主席举办“坚持党建引领 发挥巾帼力量 赋能乡村振兴”主题讲座,为五莲县五莲山管委作题为《乡村旅游创新与发展》的讲座,提高基层干部的乡村振兴工作能力和水平;为潮河镇莲溪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 大中小一体化非遗文化培训与传播”活动,将非遗引入校园,为乡村教育及文化振兴注入活力;积极推进《道德经》传统文化培训,提高乡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
此外,该校积极发挥电子商务等专业群优势,开展农民技能提升培训。为岚山区后村镇村民进行电子商务公益培训,培育孵化电商创业项目,提升农民创业增收能力。为五莲县红泥崖村等农村劳动力开展餐饮服务、面点制作等培训,赋能现代乡村旅游业发展。
文化为魂添底色技术为笔绘新篇
文化为魂添底色,技术为笔绘新篇。文化是乡村的“根”与“魂”,生态是乡村的“颜”与“韵”,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以文化传承唤醒乡村记忆,以技术创新守护乡村生态,让古老乡村焕发新活力,让绿水青山变成“幸福不动产”。
在文化振兴领域,该校依托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日照民间艺术研究所的资源优势,搭建“乡村文化产业对口支援站”“传统技艺公益培训基地”等平台,为乡村手工艺人提供技能指导,助力其打造文艺精品、增收致富。同时,成立黑陶、农民画、剪纸等非遗工作室,对濒危非遗项目开展发掘与抢救性保护。为进一步激活文化价值,学校在东港区三庄镇、莒县库山乡设“乡村振兴服务站”与“产学研基地”,通过文旅策划、电商营销、融媒体宣传赋能乡村文化传播;组建“爱尚·乡村”志愿服务队,开展人居环境宣讲、免费支教等活动,并创新运用VR全景、无人机航拍、5G直播等技术,生动呈现乡村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为乡村旅游注入科技活力。
从文化铸魂到生态守护,该校以技术创新为乡村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在乡镇治理中,研发云计算考核管理平台,提升管理精度与效率;搭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信息平台,完成日照2521个村庄测评打分;为全市54个乡镇的3956公里河湖留存历史影像,助力河湖精细化管理。
不仅如此,该校还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开展“古城古镇古村落”调研,挖掘“村落集群”生态文化价值;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课程实践,完成巨峰镇邵家府村景观改造、后村镇五洞府景区规划等项目,让乡村兼具“生态颜值”与“经济价值”;参与日照城投文旅调研,策划“花仙子庄园重建”“万平口潟湖整改”等项目,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山外方案”。
如今,日照乡村的“颜值”与“气质”同步提升,“生态”与“产业”齐头并进,而这背后,“山外人”的智慧与汗水仍在持续浇灌,为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不断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