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渔业赋能职教课堂,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 全媒体记者 王艺臻 通讯员 杨润佩
近日,在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智慧海洋渔业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内,一场打破时空界限的海洋探索之旅正在上演。“今天海上天气平稳,水下叶绿素、溶解氧等水质参数均处于适宜范围。”面对实时流转着海洋牧场数据的操作界面,该校海洋技术系学生王华从容介绍道。这生动的一幕,是该校将前沿智慧渔业技术深度融入职业教育的鲜活缩影。
推开智慧海洋渔业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的大门,“数智赋能 虚实互联”八个蓝色大字便撞入眼帘,仿佛瞬间开启了通往海洋教学新世界的大门。“这是基地的核心建设理念。以前,传统海洋渔业教学里,老师讲‘苗种胚胎发育’,只能让学生对着课本插图想象;带学生看‘海洋牧场’,也只能站在岸边远远观望,核心操作根本摸不到。”该校海洋技术系副主任倪雪朋说,“现在我们用数字技术把真实场景‘搬’进教室,虚拟实训和产业实景连在一起,既不怕学生操作失误有风险,又能让教与学都跟着行业前沿走。”
数智赋能教学变革从“游击战”到“总指挥”
在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的实训教室,一幅教学新图景正徐徐展开:海洋技术系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汪海燕博士轻点鼠标,全班学生屏幕上的显微镜图像便一目了然。她可以随时锁定任何一个“疑难”画面,一键共享给全班讨论———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以前上课就像‘游击战’。”汪海燕笑着回忆,“我得不停地穿梭在各个显微镜之间,弯腰、对焦、指导,一节课下来腰酸背痛,还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看清关键现象。现在,我成了‘指挥官’,在控制端就能总览全局、精准指导,教学效率和深度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这正是“数智赋能”理念下的教学变革缩影。倪雪朋介绍,该校围绕“苗种选育—生态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核心产业链,精准筛选典型工作任务,精心设计虚拟仿真实训项目,构建起“六个实训项目”的科学架构,有效解决了“看不见、进不去、动不了、难再现”等实训教学难题。
数智赋能学习变革从“被动学”到“主动创”
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学生徐鹏的电脑屏幕上,气相色谱虚拟仿真软件正进行着食品农药残留检测实验———从样品称量、提取,到仪器操作、数据读取,每一步都和真实实验室的流程一模一样。“备战‘挑战杯’国赛的时候,我每天都在虚拟系统里练好几遍。”徐鹏说,“不用等实验室的设备空闲,也不怕试剂浪费,遇到不懂的地方还能随时回放操作步骤,备赛效率比以前高多了。”
该校海洋技术系杜晨博士解释,虚拟仿真技术彻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想练实操,随时能进入系统。遇到复杂的实验流程,能反复模拟直到熟练,就算是深远海大型围网养殖、远洋渔船的捕捞操作、海洋牧场综合管理等传统‘三高三难’实训项目,也能通过VR设备‘身临其境’体验,再也不用‘纸上谈兵’了。”
更让学生们兴奋的是基地里的“积木式”柔性沉浸系统。打开系统界面,鱼苗孵化池、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智能饵料投喂机、冷链运输模块等设施,都变成了可自由组合的“积木单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自主选择角色、设计实验方案,比如“搭建一个小型循环水养殖系统”,从选取“积木”、设定参数,到模拟养殖过程、分析水质数据,全程自己主导。“以前做实验都是老师给步骤,我们跟着做就行。”学生李雨桐说,“现在能自己设计方案、调整参数,就像真的在运营一个小型渔场,特别有成就感,也更能理解每个环节背后的专业逻辑。”
数智赋能教材变革从“静态书”到“活场景”
“快看!三文鱼游出来了!”海洋生物课堂上,学生们的惊呼声此起彼伏。戴着AR眼镜的学生们伸出手,课桌上的虚拟海水里,一群三文鱼仿佛真的从课本里“游”了出来,触碰时还会四散躲开,同时弹出知识卡片:“三文鱼适宜生长水温为12—15℃,喜欢栖息在水质清澈的冷水域。”切换到沉浸模式后,学生们更像是“潜入”了深海牧场,360°观察海藻的摇曳姿态,还能拿起虚拟饵料投喂鱼群,感受鱼群争抢食物的动态场景。
“以前的教材是静态的,知识点都印在纸上,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该校水产养殖技术教研室主任郑振华博士说,“现在的AR新形态立体教材,把抽象的知识变成了能看、能碰、能互动的场景,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就能记住知识点,还能主动探索课本外的内容。”
倪雪朋补充道:“专业群教师团队研发的海洋牧场AR新形态立体教材,为学生带来充满感知性、沉浸性和互动性的数字化学习内容,极大提升了教材的趣味性与吸引力,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依托智慧海洋渔业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学校加速推进专业群数字化升级与内涵建设,成功入选2门国家级在线精品课、3部国家规划教材,并荣获全国首届教材建设奖。
“智慧海洋渔业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成后,年开展实验实训及海洋科普预计能达到10000人次,覆盖所有相关专业和教学场地。”该校海洋技术系党总支书记齐欣说,“未来基地不仅能开展虚拟现实体验、虚拟仿真实训,还能创新混合式教学模式,让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更重要的是,它能为现代渔业产业升级培养更多懂技术、会实操的专业人才,助力中国海洋渔业沿着‘一带一路’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