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智能健康小帮手,为啥引发“数值焦虑”

  戴上手环,启动睡眠监测;每天关注自己的血压和心率……如今,智能穿戴设备正在将人们的健康记录扁平化呈现,着实赚足眼球。但是,也有人因为手环监测的健康数值感到有些焦虑——有时明明睡得挺香,手环却显示深睡只有一个小时,反倒增加了心理负担。智能穿戴设备进行健康监测,是否那么“真实”且“重要”?

戴上智能表,他却睡不着

  智能血压计、动态血糖仪、燃脂精灵……不仅是智能手环,更多智能健康设备正“飞”入寻常百姓家。社交媒体上关于健康类穿戴设备和相关APP的测评让人眼花缭乱,这类产品的售卖量也节节攀升。
  近日,老陈收到了一份来自儿子的孝心礼物——一款智能手表,它不仅能监测心率、血氧、血管健康,还能详细记录睡眠数据。
  老陈戴上后,每天都兴致勃勃地查看各项数据,尤其是睡眠数据。当他发现自己“深睡眠比例少”“睡眠连续性差”时,心里不禁泛起嘀咕。
  为了改善睡眠,老陈调整了作息时间,睡前特意进行放松练习。然而,数据没有变得更好,这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夜不能寐。
  最终,他不得不前往医院睡眠科寻求帮助。实际上,像老陈这样因过分关注智能穿戴设备数据而产生焦虑的老人不在少数。智能穿戴设备虽然为老人的健康管理提供了极大便利,但也在无形中给他们带来了心理负担。

过度关注数值,增加心理负担

  “智能穿戴设备能够连续、动态地收集身体数据,为人们健康生活提供一定参考。”河南省荣康医院睡眠医学科主任乔兴菊说,如果过度关注这些数值,就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反而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在日常诊疗中,乔兴菊发现,不少使用智能穿戴设备在老人特别在意数值,一旦发现丁点异常就会沮丧和焦虑。有的老人会反复思考自己是否患病,导致就医次数增加,甚至产生强迫行为。
  “过度关注数值,会让人忽视或不相信自己的真实感受。”乔兴菊说,比如,轻微的疲劳或不适也许是身体发出的需要休息的信号,但有些人因为数值看起来还不错而选择忽视,久而久之,就容易引发一些健康问题。
  此外,智能穿戴设备的准确性与医院专业设备存在一定差距。以睡眠监测为例,智能穿戴设备主要根据佩戴者的活动度和心率变化来推算睡眠状态,而专业的睡眠监测则是通过监测脑电、眼电及下颌肌电以及心电、呼吸、肢体活动等多项指标来检测睡眠状态。
  乔兴菊说,更重要的是,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异常复杂,个体差异也很大。偶尔数值不理想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不要因为一次数值异常就过分担忧”。

别被数值驱使,身体感受更重要

  老人如何远离“数值焦虑”?乔兴菊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把智能设备当成一个参考工具,而不是健康的绝对评判仪器,要明白设备提供的数值只是一种参考信息。
  要关注数值的趋势而非单次数值。如果各项数值长期处于稳定合理的范围,偶尔出现一次小波动不必紧张,要结合自己的身体感受来判断数值的真实性。
  面对异常数值时要保持理性,不要盲目自行诊断或产生恐慌情绪。可以记录异常数值出现的频率、时间等信息,结合自身感受来判断是否需要咨询专业人士。如果同时出现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并向医生提供智能设备记录的数值作为参考。
  “智能穿戴设备是为人服务的,我们应该让它‘为我所用’,而不是被数值驱使。”乔兴菊说,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多关注自己的身体感受,才能真正实现健康管理的目标。

拒绝“误导”更应警惕“擦边”

  “科技改变生活,智能穿戴设备,可以说是物联网给我们带来最生动的使用场景之一。”中国药科大学工学院教授李斯文表示,智能技术赋能健康产业是大趋势,但作为一类电子产品,就会受到如技术不成熟等许多客观因素的干扰,造成数值偏差。智能手表实现的心率、血氧监测,均依靠光学原理进行工作。血液吸收绿光反射红光,所以对血管不断地发射绿光,接收端便会收到一组周期性的吸收峰,经过处理便可用来表示心率。理论上来说这些功能都具有可行性,但还是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在他看来,未来,这类可穿戴设备或许应该有更多适用的使用场景。比如,可以帮助视力障碍的残疾人分析“眼前场景”,或者通过分析宠物的行为为宠物“代言”。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智能健康设备的定位逐步向医疗器械转变。记者翻看某电商平台的智能手环、血糖仪等购买界面,发现有的设备会注明“此产品并非为医疗器械,所有数据和测量值仅供个人参考”,而有的设备则会提示“医疗器械请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购买”。
  “从商业角度看,‘穿戴式医疗器械’与‘非医疗器械的智能穿戴产品’价格差不多,功能也类似。但从法律角度看,它们应归为两类商品对待,产品是否为医疗器械,法律上有明确的界定,也面临不同的监管。”东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陆璐表示,当前上市销售的穿戴式医疗器械多数为第二类医疗器械,少数为第三类医疗器械。“现阶段,穿戴式医疗器械与非医疗器械的智能穿戴产品功能趋同,易引发产品属性边界的模糊化,可能误导消费者产生认知偏差。要警惕此类‘擦边球’产品。同时,市场也应该加强监管,特别是对于数据安全的管理,更加注重保护消费者隐私。”(洛阳晚报)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3 版:热点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智能健康小帮手,为啥引发“数值焦虑”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