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范伟芬所著《范伟芬楹联书法集》出版——
全媒体记者 宋庆艳
“春光不负志士,才学常偕勤人。”翻开《范伟芬楹联书法集》这本书,书法艺术的古朴典雅之美让人顿觉春风拂面。书中收录了《范氏家训》《岳阳楼记》和二百多副楹联,给人以艺术审美的同时,也富有哲思的启迪。
范伟芬于1937年9月出生在东港区西湖镇范家庄村,幼时家境贫寒,后就职于纪检监察系统。1998年,退休后的范伟芬开始自学书法,1999年起在市老干部大学书法班学习二十余年,2012年加入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他先后学习了楷书、行书、草书,在王峰、陈同注、张佃新、李福林、魏会昌等老师的栽培下,他的书法水平不断提高。他不以年长自高,不以年高自哀,一笔一画、勤学苦练,笔耕不辍、硕果累累——
2016年,范伟芬荣获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华东六省一市老年书画联谊展铜奖,被授予“山东老年书画家”称号。2020年,他被市老年书画研究会授予“德艺双馨老年书法家”称号。他参加日照市书法展数次,获特别奖、二等奖、三等奖多次。
在书画界,大多数人把自己的作品集印制精美,是为了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艺术成就,更好地融入当今艺术品市场。耄耋之年的范伟芬出版这本书,又是怎样的考量呢?
范伟芬告诉记者:“我今年87周岁了,感觉自己身体还可以,下决心出本楹联书法集,这也是我最大的心愿,我采取了边练习边写的办法,两个月就完成了任务。希望这本书面世之后,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得到吉言佳语祝福,同时也能在笔墨中感受到一位老党员的浩然正气和爱国情怀。”
范伟芬把“范氏家训”作为书中正文首篇,并以正楷书写,字体端庄,笔墨敦厚,足见其对先贤之景仰,对家训之敬重。他还用楷书写了《岳阳楼记》全文,写得安详平和,让人不禁感怀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
书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楹联书法,范伟芬把这部分内容分为廉洁文化、书画文化、修养文化和春联文化四个层次,将楹联之趣与书法之美珠联璧合,可谓独具匠心。书中二百多副楹联书法作品,大部分是行楷字体,从字体变化角度来看,似乎显得有些简单,实则乃一以贯之、一气呵成所致。
“在学习中我注重多学楹联,我认为楹联适应性广,如春联、婚联、乔迁联、中堂联、寿联等。我从小就喜欢看春联,每年春节都会到各家各户看贴的春联,看到那些写得特别好的,非常羡慕,心想如果自己也能写,那该多好!所以在学习中,我把老师写的楹联都记在本子上。此外,外出参观旅游看到好的楹联或是平时在书法报和其他刊物上看到好的楹联,我都会记下来,这样一共积累了170多条,加上积累春联50多条,共220多条楹联。”范伟芬说。
范伟芬认为,书写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是为社会服务的。若一副楹联挂在墙上或贴在门上,人们对某些字辨认不清,或干脆错认、以讹传讹,这样会严重损害楹联之用和楹联之美。所以,他在积累这些楹联时,首先注重的是楹联的社会功能,譬如,敦亲睦族、美好传统、精神文明、勤政廉洁、名人佳句等。这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楹联,让观者不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也能省察内心、思而后进。
2012年,范伟芬加入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他在和会员们分享书法体会时,提出“书法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要坚持政治方向”,这一观点得到会员们一致认可。他还活跃在书画助学、助残、拥军、助老、走基层、进社区等公益活动中,每次都是积极带头、率先垂范。在市老年书画研究会组织开展的“万幅书画进边疆”活动中,他连续两年捐献书法作品400余幅,作出了突出贡献。
记者还了解到,范伟芬平时书写的楹联、榜书等书法作品,除了定期交给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以外,还会无偿赠送给市民和书法爱好者。“忠孝两字传家国,诗书万卷教子孙”和“诗书非药能医俗,道德无根可树人”等楹联,被他挂在中堂和书房,既弘扬了传统文化,也给人以精神的洗礼。
2012年以来,每到临近春节,范伟芬都会到社区和农村写春联和福字,颇受群众欢迎。
人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范伟芬却是活到老,学到老,至今仍孜孜不倦。他就像一头老黄牛,一腔热血融笔墨,一身正气写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