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小桥
相比较于网络信息的便捷,手捧一份纸质的报刊阅读、欣赏,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会让人更有一份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每日准时出现在我案头的报刊中,有一份体量不大但可读性很强的报纸——《黄海晨刊》。好看的设计,淡淡的墨香,头版用大、中号字体显示的标题内容等,总会吸引着我第一时间去打开阅读。
作为扎根于日照、服务于日照、主要面向日照读者的一份报纸,首栏“爱日照”这个名字起得相当好。日照这么好,人人爱日照,晨刊的编辑、读者当然不例外。既为首栏,每期内容自是颇为用心。谈艺术,她带我们《共赴管乐盛宴 奏响艺术华章》;论教育,她让我们即时知晓又有哪几所新学校将要投入使用;说文化,她告诉我们出土于日照的黑陶高柄杯被写入全国统编教科书;论民生,她在第一时间让我们知道这座小城什么时候开始正式供暖……
其它栏目也可谓百花齐放,尽态极妍。“微视点”让我们知道首批养老专业本科生为何这么抢手,“广视角”通过对个税政策的变化分析能给百姓省多少钱,“悦成长”带领孩子们展开对历史、记忆与文化的探索,“爱健康”让我们知道随着季节的变换该怎样养生。同样,“热点击”“很新鲜”“热关注”“看齐鲁”等栏目内容也都贴近生活,各具特色,颇为“新鲜”,值得“关注”。
一报在手,大千世界。上至国家大政方针,下至百姓民生喜乐,无论天气变化,还是艺术休闲,在这里都可以获取你想要的信息。
因为个人爱好和职业原因,在《黄海晨刊》众多栏目中,我对“光影有约”和“文学”两个栏目似乎有点偏爱。
“光影有约”以视觉冲击力更强的图片语言,既向读者展示日照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城市建设的美轮美奂,也通过一幅幅运动健儿的英姿点燃运动激情、迸发城市活力;既可以带读者走进春天看樱花盛开看农民春耕,还会向读者分享渔船归来鱼满仓的丰收景象。帧帧图片,包罗万象,传递着摄影家对生活的关注和热爱,彰显着一份报纸的内涵和张力。
难以想象,如果没有文学,这个世界该是多么荒芜,人类该是多么孤独。在这座人口与地域都不大的小城里的一份从版式到容量都不很大的报纸上,能够长久地开辟出一块“文学”园地,实属难得,实在难能可贵。这当然得益于报社从领导到编辑的一份文化情怀,也得益于日照这一块文学热土上耕耘者既多且优。在这块清新、丰茂的园地里,我们可以欣喜地了解著名作家赵德发、夏立君等人的著作相继出版问世,我们可以随着文字听夏蝉鸣唱与秋荷一起遐思,我们可以跟着作者一起回忆书桌流年怀旧儿时的读书时光,我们可以在字里行间深情怀念父亲的烟斗和母亲的缝纫机。
如此读来,如此看来,《黄海晨刊》岂止是“晨”刊,分明是一份“全天候”的信息和艺术小百科呢!
文笔不辍,光影流长。在历代编辑精心培植下,在几代读者接续呵护中,不知不觉,《黄海晨刊》已经25岁了。正青春的《黄海晨刊》遇上了全媒体时代,与所有纸媒一样,她似乎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承认,我们面对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受众兴趣等等都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黄海晨刊》如果想要自己更加楚楚动人,如果想吸引更多的读者对自己怦然心动,那晨刊人就必须与时俱进,必须在保持自己高品质、专业化的前提下,集聚优秀人才,拓宽办报思维,以读者的兴趣为办报兴趣,以读者的需求为办报需求,使自己永葆青春活力,永远充满迷人的风采。
不是时代不需要纸媒,就怕纸媒不能超越自己。我相信,有着优秀先天基因的《黄海晨刊》一定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