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丛
许多人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文学情结,这个情结需要有一个载体和出口,而《黄海晨刊》无疑担当了这个角色。当年,《黄海晨刊》有一个文学栏目,名为“日照作家圈”,应该也是出于这样的情结。
那时的我,作为日照一名比较活跃的文学爱好者,正在寻寻觅觅,找这个“载体和出口”。在《黄海晨刊》之前,《日照日报》副刊每周只有一个版面发文学作品,因为版面限制,我发的都是“豆腐块”。
“日照作家圈”开栏时,我发表了一篇长散文《与山共坐》。此文写的是上级单位来人,我们几个同事陪着去爬五莲山。那是一个太阳毒辣的初夏,因为身体的特殊情况,我那天不能爬山,就坐在山脚下等我的同事。在这宁静而奢侈的浮生半日,我浮想联翩,悟到“对山的欣赏,也不仅仅止于攀登”,遂成此文。
《与山共坐》洋洋洒洒排了半个版。那期《黄海晨刊》一出来,我的电话几乎被打爆,大家纷纷发表看法、对我进行鼓励。小时候的邻居周姨也给我打来电话,满是赞赏:“文章越写越长了,现在不是豆腐块了!”
《黄海晨刊》不只有文学,还有其他很接地气的生活类文章,风格生动活泼,颇受市民欢迎,当时在出租车、公交车、报刊亭、宾馆、酒店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可谓名动一方。
让我切身感觉到《黄海晨刊》影响力的是我另一篇文章。一次,我外拓返程中在路边看到一个卖山鸡蛋的牌子——山中常见、很简单地用墨汁写在一块三合板上。想到家中的鸡蛋无多,于是我调转车头,驶向“由此向西”的崎岖小路。
那是三月份的一个周末,柳条软了,小草绿了,迎春花正含苞待放。这篇题为《阳光深处有人家》的散文在《黄海晨刊》发表后,很多人给我打电话,问我卖山鸡蛋的具体位置。我均如实相告。但没想到的是,后来我再去那里买鸡蛋时就买不到了。
再后来,我才搞清楚:原来是卖山鸡蛋的大爷提价了!大爷心地淳朴,原价卖给我不甘心,但是跟我涨价又开不了口。于是,每次我想买山鸡蛋,大爷都跟我说,山鸡蛋卖没了。
遗憾的是,不知什么原因,“日照作家圈”停办,一晃儿就是十几年过去。2021年初,《黄海晨刊》主编找到我,让我牵头日照作协和《黄海晨刊》联办一个文学栏目。在我的积极努力下,栏目如期开办,依然命名为“日照作家圈”,重拾给本地文学青年一个“载体和出口”的初心。
在我的建议下,日照作协公众号专门推送了关于日照市作家协会与《黄海晨刊》联合开办“日照作家圈”栏目的通知。与此同时,日照作协还专门成立了栏目编辑组,负责稿件的筛选和报送。栏目每周一个整版,题材主要为散文、随笔、小小说、诗歌。《黄海晨刊》的编辑每期为“日照作家圈”用心设计,版面大气而精美,赏心悦目。这个时期,《黄海晨刊》文学栏目增多,有时甚至有五六个之多,“日照作家圈”也因此经常豪气地拿出一个整版发一篇文章。
“日照作家圈”凝聚了一批来自全市各行各业、对文学有着同样热爱和执着的文友。大家相互鼓励、相互切磋,用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记录着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在这个伟大时代留下许多美好回忆和印迹。
回首过去,我的文学之路和《黄海晨刊》有着太多太多交集。我的第一本散文集《浮生纪》,其中多篇文章是在《黄海晨刊》首发。“近三十年中国,从没有过的温暖,永不消逝的人情。”出版社对这本书的推介词,其实也是对《黄海晨刊》文学栏目的总结。
前路漫漫,面对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挑战,愿更多的人关心和支持《黄海晨刊》,也愿《黄海晨刊》继续担当好各界文友的“载体和出口”,为日照的文化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林丛,山东日照人。日照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金融作协副主席,现任职于中国银行日照石臼支行。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浮生纪》、长篇小说《十指相扣》、记录片《云中孤客》、电影《李想的奇妙之旅》、话剧《少年曹操》,另有作品散见于《诗刊》《散文海外版》《北京文学》《青岛文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