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12月21日17时21分将进入冬至
每于寒尽觉春生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又近冬至日,不禁想起杜甫的《冬至》。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诗圣杜甫在夔州度过了弃官飘零以来的第九个冬至日。长年流落异乡,每逢岁时节令都会生发无穷感慨,于是少陵野老特赋《冬至》抒怀。
  古人尤为重视冬至
  冬至,是我国古代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俗称“亚岁”“冬节”“长至节”等,古人对冬至尤其重视,把它看得和“岁首”一样重要。冬至起源于春秋时期。最早记载冬至的属先秦的《礼记·月令》:“是月也,日短至。”《吕氏春秋》说“冬至”是“日行远道”。待西周灭商后,周公在洛阳用土圭法“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测得天下之中,选定洛邑作为社稷的吉地,由此发现并制定出冬至节气。周朝自此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新年岁首。《周礼》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待到汉武帝编制《太初历》时,启用夏历,将立春作为新的岁首后,冬至变成了“小年”,并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延续至今。《国语·越语下》认为:“阳至而阴,阴至而阳。”中唐诗人权德舆赋诗“明日一阳生百福”,《汉书》中也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后汉书》亦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冬至这天,朝廷上下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戚朋友相互拜访,各以美食馈赠,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祈福的盛大佳节,皇帝亲赴郊外举行祭天大典,黎民百姓则祭拜先祖。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叙:“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民间也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庆贺的吉日。我国古代有冬至日向长辈敬献袜履的礼俗。冬至日影最长,也称“长至”,借此祝祷长辈长寿。
  冬至的“至”寓意为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天潜伏的阴气到了极点。冬至这天,太阳抵达黄经270度,中午的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太阳位置极低,日影极长,白昼极短,黑夜极长。古代把冬至又称短至、日南至,西方则称十二月至。
  另外,古人认为天地间有阴阳二气,冬至表明阴气之至极,阳气之始至,有如《史记》之《律书》所说:“日冬至则一阴下藏,一阳上舒。”冬至又别称一阳生,意思是冬至后白昼渐长,阳气开始复生,即所谓“阳动而阴复静”。冬至和夏至合称二至,虽同为重要的节气,但我国民俗重视冬至远在夏至之上,因而俗谚有“冬至长于岁”的说法。
  宫中有“写九”习惯
  民间把冬至称作“进九”“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这—天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寒尽春来,此俗称为“连冬起九”,长冬也将在数九寒天与消寒图的描摹中一天天过去。人们曾在敦煌汉简和居延汉简中发现有“九九”的残文,梁代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中载有“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之语,这是迄今为止看到记载“数九”文字最早的古籍。唐朝薛能的诗句“九九已从冬至尽”,北宋文学家苏子赡有诗句“算来九九无多日”,可见唐宋时代已有“九九消寒”的习俗。
  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习俗愈来愈丰富多彩,形式也不断翻新。华夏最早有“画九”之法。据传古代宫中有一幅《梁梅消寒图》,图上画一枝空心的素梅,花瓣为九九八十一瓣。绣女们自冬至后每日绣一针,待绣满了所有的花瓣,“九尽桃花开”。明代文人刘侗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云:“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清代有“写九”之举。清人吴振棫所著《养吉斋丛录》载:“道光初年,御制‘九九消寒图’,用‘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笔(繁体)。懋勤殿双钩成幅,题曰‘管城春满’,内直翰林诸臣,按日填廓,细注明阴晴雨雪,皆以空白成字……”道光皇帝曾在养心殿御笔工整书写的“九字文”被制成双钩空心字装裱在楠木框架上——“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九画九字,八十一笔,自冬至起,皇帝、皇后和嫔妃每日描上一笔,提示自己像严冬里的垂柳一样定气凝神,苦心修炼,珍重德行,待填到繁体“風”最末一“丶”,墨色纸香中,拂面的春意,穿越风雪夹着温暖而来,万物也为之舒展。漫漫寒冬里,期待春归,也会减淡许多的寒气吧。这幅精美的“写九”消寒图,至今依旧高悬在燕禧堂的隔扇上。
  民间习俗各不同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令。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记载:“官府、民间,各相庆贺,一如元日之仪。吴中最盛,故有肥冬瘦年之说。”“如馈送节仪,及举杯相庆,祭享宗禋”,热闹非凡。据《清嘉录》记载,冬至前后,亲朋好友之间多有人情拜访、礼物馈赠,俗称“拜冬”。装满各色贺节礼品的礼盒被称为“冬至盘”,盘内多为吃食糕点,桂花冬酿酒、团子、卤菜等。冬至前一夜属“冬至夜”。此夜,家人团聚,和和美美吃上一顿“冬至宴”。故当冬至翩然而来,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因地域迥异,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来庆贺。
  国人有冬至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张仲景告老还乡时,为缓解黎民冻烂耳朵,将驱寒药材与羊肉和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烹煮为“祛寒娇耳汤”,分发给百姓食用。人们为了纪念“医圣”,借用“娇耳”的美好寓意,便在冬至前后煮食饺子,抵御风寒。还流传“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载:“京师人家,冬至多食馄饨。”清代《燕京岁时记》亦记载,冬至“民间不为节,唯食馄饨而已,与夏至之食面同。”
  冬至吃馄饨还有另一说法。《燕京岁时记》解释说:“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由此看来,冬至吃馄饨,还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有关。其实,冬至亦是滋补的时节,民谚云“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令进补,春来打虎”。
  时至今日,我国很多地方仍有冬至吃馄饨的传统食俗。安徽安庆、浙江台州等地聚族而居的村落中,冬至日合族祭祖并聚餐,称为“祭冬”。晚饭后,族人要向60岁以上的老人敬献猪肉,称为“老人肉”,60岁得一斤,长一岁便多加一斤肉,以表敬老。晚餐时吃糯米粑粑、面条或者汤圆。“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在六朝古都的南京,冬至有吃小葱烧豆腐的习俗,相传此俗是从刘基传下来的。明太祖定都金陵后,命刘基负责营造皇城。刘基不愿与贪官同流合污,众贪官便联合控告他贪污银两。朱元璋大怒,严命刘基上朝审查。刘基左手攥账本,右手提一瓦罐面圣,朱元璋好奇地揭开瓦罐,见里面装的是小葱烧豆腐。再细看刘基,神色自若,正气凛然,知道是自己错怪了忠良,便自我解嘲:“小葱烧豆腐,一清二白。”因刘基见驾的这一天正好是冬至,南京人就有了冬至吃小葱烧豆腐的食俗。
  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属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不敌仍然十分强盛、浓重的阴气,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纠缠在一起度过漫长的寒冬。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而生,所以为阴,麋感到阳气渐生阴气渐退,头上的角便自动脱落。《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亦说:“水者天一之阳所生,阳生而动,今一阳初生故云耳。”由于阳气初生,此时深蕴于武陵山中的泉水,受到阳气萌动的引发,仍然涌流并且温热。故冬至,是转折,是起点,是阳的新生,是春的开始。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冬至最让人感慨永恒的时间交替。在寒冷的冬季,人们通过种种活动为身心补充能量,为彼此增添温暖。“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蜡梅含笑时,春天的脚步也一天天地走近。 (北京晚报)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2 版:广视角】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每于寒尽觉春生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